東海縣什麼時候劃給連雲港(連雲港東海縣為什麼沒有海)
2023-08-10 13:50:36 1
今天連小空和同事無意間聊天
聊到連雲港東海縣為什麼沒有海?
地名叫東海,卻沒有海?
連小空和同事非常不解?
東海縣距離連雲港連雲區大海有100公裡
為什麼卻叫東海縣?
帶著一系列的疑問
我們查了連雲港東海縣的歷史沿革發現
一個大秘密
原來連雲港現在的東海縣原來不叫東海縣
過去的老海洲才叫「東海縣」
既然史書上都說了古時候的東海縣是瀕臨大海的
為什麼現在就退到離海100公裡之外了呢?
接下來連小空帶你看圖說話
連雲港市從無到有的變遷
17000年前的連雲港海岸線大約沿著5-10米的丘陵山地邊緣的洪積階地和未遭受海侵影響的丘陵崗地上,即贛榆柘汪---石橋---城西---大嶺---東海白塔埠---安峰等鄉鎮一線,整個雲臺山山體均是海中島嶼,其中山地邊緣也有古人類活動。6000年左右,連雲港境內海退,海岸線推進到(贛榆柘汪、石橋基本穩定)贛榆鄭園東---太平村---猴嘴南---南雲臺山東(朝陽、魏庵、大島山)---伊蘆山西---響水縣城一線以遠。這一時期,我市的青蓮崗文化(約6800~5900年)主要遺址有大村、陶灣、二澗、將軍崖、朝陽、灌雲縣大伊山、東海縣滎湖和贛榆的蘇青墩等。
那個時候連雲港新浦區和連雲區還在大海裡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發現
秦漢時期的花果山是在大海中
明代的時候,有一個淮安官員
登上了海中的花果山
這個人就是吳承恩
後來他登上花果山之後
以連雲港花果山為原型
寫出了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
而原著中說到的花果山在東勝神洲,有一國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
東勝神州的由來為明代古連雲港的海寧州(現古城海州),而花果山在海中,而且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機,剛好登陸過花果山,所以《西遊記》裡花果山的原型就是連雲港的花果山!
清鹹豐元年(1851年),
大海退到了今墟溝北固山至宿城高公島一線,雲臺山與海對面的連島(原名鷹遊山)之間稱之為鷹遊門。
清康熙帝,對雲臺山鎮淮入海的氣度,大為讚嘆。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下江南返京途中,特地派他的貼身太監五哥來雲臺山進廟上香,並將他手書的匾額「遙鎮洪流」賜給三元宮。當時雲臺山尚未與大陸相連,還屹立於碧海之中,後因黃河改道造成的淤積,漸與陸地相接。
清鹹豐5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現蘭考)銅瓦廂決口北徙,終於結束了黃河奪淮的局面。同年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此後蘇北海岸線有不同程度的後退,最初廢黃河口大約以每年 1公裡的速度向後內縮。進入20世紀後降至每年內縮400米以下,自修護岸工程後,內縮漸停。僅連雲港市以北的 海州灣仍在淤漲!
民國元年(1912年)
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
縣治設於今海州城
因東瀕大海
沿用古東海縣名
1912年4月,析縣境東部11鎮設置新縣灌雲縣。東海縣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區。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封鎖隴海鐵路,東海縣境域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以隴海鐵路為界,中國共產黨先後建立了兩個抗日民主政府。鐵路南於1940年11月建立的東海縣民主政府屬華中局淮海區,大部分地域屬沭陽縣,包括今東海縣安峰鎮、曲陽鄉、房山鎮、平明鎮和張灣鄉南部。鐵路北於1941年8月建立海陵縣民主政府,先後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濱海區、臨沂專區。1945年11月,海陵縣更名為東海縣。
海州(原東海 縣治)有海,1957年11月,東海縣由海州遷治今牛山鎮,西移了約40公裡,現在牛山鎮是原來海州屬地,原來只是30戶的小村莊、荒地,中間僅有隴海鐵路橫穿而過,加上後來的東海縣經過多次劃分形成了今天的東海縣疆域、以前人出行靠走,牛車、獨輪車、到大海那真的是不敢想像,而在交通發達的今天,加上高鐵的建設,大海其實就在我們東海人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