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犯罪類型青春影片《黑處有什麼》觀後感
2023-08-10 13:29:18
最新犯罪類型青春影片《黑處有什麼》觀後感一:
從小到大,身邊老出事兒,一般而言,規律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那會兒經歷少、勇氣也少,覺得這該是所謂國民劣根性吧。後來東渡霓虹國、旅居羊城、魔都、霾城。發覺人生來就會怕蛇蠍、喜歡糖和脂肪、對羞羞的事情充滿著好奇;而這根本不是所謂「劣根性」,這不過就是最最基本的人性。只要是個基本款活人,就有趨光本能;只要留有本能,就會不時想想未知的那塊黑處。
《黑處有什麼》是一部特殊的青春電影,它的特殊主要在於其時代;而其非特殊之處才是影片主體。但由於我們的好奇本能,對本體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某些特殊點卻緊抓不放。這是影片的好的設計,也容易成為被標籤的拖累。所以,我們不妨暫時擱置光源,趨近黑處。
色彩:
少年少女時期的最大好奇往往不是彩色,而只是色。發育的基礎就是對生育的認知,生育是生命的起點。這個是再再自然不過的屬性本能。將這蠢蠢欲動的荷爾蒙們娓娓道來,需要回憶、思考、轉述。將這些轉述清晰表達,是編劇的點;把劇本用視聽導出,是攝影的點;而告訴他們哪個點是要堅持的、哪個點並不必要的人,是導演。所以正常情況,導演、編劇、攝影、製片人各司其職容易高效。但理論上的高效容易變成搞笑,是因為彩不對。
編劇是唱紅歌的、攝影是拍廣場舞的、導演是先鋒詩人、製片人是小買賣人,每人司職明確也都有彩。理論上這樣也可以將片子做出來,但整度明顯不夠。電影不是韋小寶,不知道爹是誰照樣活靈活現。電影需要調性,調性未必人人統一理解。電影的彩需要審美,偶爾有些片基本審美都不夠。需要核心成員對美的理解高出人群一點、再一點、再多一點點。如果碼不到符合這幾個美學實力相當的人的話,那麼不妨效仿王一淳女士,四職全兼:燃燒自己,出彩影片。
視角:
電影的視聽不過就是不同視角的轉換。上帝視角類似閱讀,個人視角容易代入。視角的選擇永遠都是拍攝者們永恆的功課——到底是沉浸多一點呢?還是抽離多一點呢?其中有個小小的竅門:主角換成是我,我應該怎麼辦?人或許不過是精巧的組合,但直到今天創作者們始終堅信只有我們自己才更了解那個內在的自己。基於此,少女視角不但合理,而且妥當。合理在於隨時的反照皆對應母題,妥當在於沉浸或抽離只需要順著少女彼時呼吸就好。
理論無錯後,實踐中的要點有且只有一點:細節。憑空架構的「創意寫作」最容易出的問題便在此。而幸好《黑處有什麼》是「生命寫作」的典範。「我」的80、90年代的細節,「我」作為一個敏感之人,記憶清晰、深刻。「我」將之慢慢復原、處理、打磨,雖然耗時費力,但畢竟有活生生的「我」為基石,腳踏實地、異常踏實。努力把踏實們展現,又有何難?
真誠:
一切人性美德的基礎,是誠實。對事講真、對人講誠。我們如果是非需要標籤的話,那麼首要的應該就是「人」這個基本屬性。然後才開始男人、女人,青年、少年,中國人、日本人,80年代的某校園少女等等。越是基礎的事實越難落實,創作也是同樣道理。將這種道理的信念執行到底、輻射更多同族同宗同類的行為,總是令我欣喜血熱。
對自己真誠永遠是最難的。萬一自己很齷齪呢?萬一自己可能很不天真呢?萬一自己真的有可能想法和他們說的「壞人」一樣呢?人最難過自己那關,因為籠子裡不會總出現臆想中的美好。屏蔽、迴避、躲避是大多數人的通常選擇。所以站在臺上得到更多的永遠是少數裡的少數。這其中當然包括已能輕鬆談低處、暗處、少女心事的王一淳女士。
過了對自己真誠的關後,對劇作的本質的關就消失了。由於具備了自我否定的技能,於是自我修復、自我升級的技能自然附體。無論你之前是法語系、日語系還是自動化工業管理,文字的最大障礙從此不再是障礙。剩下的只是拼搏父母——遺傳基因。正如筆者父親、爺爺都是音樂人、曲藝人,於是筆者對聲音的敏銳度總會高出周邊人許多。王一淳女士相由心生,其天賦也是無容置疑的。而坦然承認、接受且善加利用這點,也是種真誠。
最後一關,對演員的真誠。這也是難倒了數不清的導演的大關、難關、險關——因為誠實來說,只有調教演員才是導演的工作(或者說是唯一的工作)。好演員是個透明杯子,好導演會先倒空它、再倒入自己需要的佳釀。絕大多演員和導演並不能接受這種真實存在又無可奈何的基本設定,於是怪劇組、怪化妝、怪觀眾。幸好又幸好,《黑處有什麼》的最大特殊性在這裡發揮了它的最大功效——同感的力量。這是一種在古今中外都可能難以複製的神奇年代裡延續下來的特種技能。無論你是60後、70後、80後乃至90後,大家同是扎著同樣血布條長大的一代人。也即是,導演只需要徐徐引導每個演員回憶起各自的真實經歷、真實生活,再結合下劇本臺詞,自然達到真實。
達到真實太難了,而居然有一種跳棋的方法可以直接杯中釀酒直達真實!這可謂是個神奇事件。當然,這,都是王一淳女士全部提前設計好了的。畢竟,懷念青春,和時代無關;懷疑青春,和智商相關。
最新犯罪類型青春影片《黑處有什麼》觀後感二:
屏幕上的曲靖在聽到張雪被殺害且屍骨高度腐爛的時候,我想她心裡非常矛盾。作為張雪唯一的女性朋友,她其實並不討厭張雪,甚至某種程度上,曲靖憧憬著張雪。張雪是絕然不同的一種女性,她年紀大幾歲,穿非常女性化的衣服,開風氣之先燙頭髮,甚至已經穿著內衣。張雪還看過西方名著小說,嚮往著海南那個遙遠的地方,「總有一天要出去流浪」甚至不惜挑戰權威。曲靖看著張雪的神採,眼睛裡流露出羨慕和景仰。張雪不像曲靖媽媽整天抱怨自己的男人但無能為力,也不像老師那樣充滿了破綻又勉強維護自己權威,張雪簡直是不該存在於這個世上的那種女人。
然而張雪也被周圍的人嫌棄甚至唾棄。她沒有好好學習導致留級,她衣著髮型都是「壞女人」的樣子,她身邊總是流連著小混混甚至成年男人,她竟然敢和老師頂嘴?!套用那句經典臺詞,張雪明明白白就是那隻「有縫的蛋」。所以當她失蹤而又有女屍出現時,不是她還會是誰呢?換言之,她不遭受懲罰,還有什麼道理呢?!
曲靖矛盾著,她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矛盾的孩子。她很好奇父親的工作,對這個充滿正義感的職業非常感興趣,但是老曲一身無用武之地的落寞讓曲靖不斷失望。她也有非常勇敢的一面,雖然總是被「女孩子該這樣嗎?」打擊回去。然而她的矛盾正是她在思索的證明:什麼是女人?什麼造就了女人?我是女人,意味著什麼?
印象最深是她鼓起勇氣買內衣一段,並請注意電影把這一段拍到了她幫忙收月經帶那段之後。曲靖嬉笑地拿回月經帶之後被媽媽罵了一頓,她莫名其妙中又隱隱體會到什麼。買內衣卻讓她挫敗地體會到自己尚未被認可為女性的現實。當張雪作為女性被認可的時候,她曲靖為什麼還沒有被認可呢?如果是外在的東西,燙頭髮塗指甲穿裙子,她曲靖都一一模仿了,但是她究竟還缺了什麼?周圍父母師長告訴她說女孩該做的,她也嘗試了,然而還是不行。男性的凝視也落到她的身上,然而是這樣一個軟弱無力的男孩子,又或者是這樣一個軟弱無力的老人,然而畢竟她作為女性被凝視著,但是作為一個女性被凝視,還是作為一個性的客體被凝視呢?坐在錄像廳裡,曲靖看著《蜜桃成熟時》,她落淚了。這眼淚一面追悼著張雪,另一面大概也追悼著跟隨著張雪一同被懲罰了的部分自我。那個自我每次都會跳出來質問:誰規定了女孩不能這樣?
這眼淚大概也追悼著認為「性別不是問題」的那份相信吧?作為哥哥的妹妹,父親的寶貝,曲靖體會到了家庭以「保護」為名的愛,這樣的愛專供女性,通常限制比支持更多,同時也削弱了女性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世界和能力。而在家庭之外,甚至還有鄰裡老師的眼神,她們心裡都有個「壞標準」,似乎總是測量著女孩距離這個壞標準有多近?強姦殺人案的出現簡直是一個規訓的絕好時機!那句老話一再被證明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作為一個女人,你竟然要穿裙子燙頭髮張開雙腿騎自行車?強姦犯就在那邊等你。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所看的《印度的女兒》,強姦殺人犯只因為一個女孩兒晚上九點還在公交車上就認定自己有理由姦殺她,因為除掉一個「壞女人」有助於糾正社會風氣?!
所以豆瓣上說看不懂這部片子要講什麼的朋友們,你們其實也許已經看懂了只是你們不敢承認。其實這個片子不是要講一起連環強姦殺人案,她不是來顯示正義終將實現,我認為案件本身只是一個社會現實的極端象徵。殺人犯的視線被安置在若干男性的身上,加上經常可以營造的心理緊張氛圍,電影塑造了一個「對女性不友善」的社區/社會環境。電影想講的是一個14歲女孩兒如何被家庭學校社區社會規訓為一個「好女人」的故事。雖然這個女孩兒曾經有過對未知的好奇,對自身的探索,對男女純潔友誼的相信,然而這些不符合性別規範的特質逐漸被磨掉了,為了「安全地」活下去,她終於即將成為一個樂於安守光明之處,樂於相夫教子,樂於抱怨男人但自己無力邁步的「女人」。
然而希望猶存,來自海南的明信片燃起了小小火光,娜拉出走之後竟然沒有被姦殺,無論遠方多麼相同或是不同,她至少證明了,女性可以依靠自己活下來。片尾,曲靖在茂密的麥田(看不太出來,猜的?)裡奮力向前行走著,正如她在未來成長之路上,將繼續矛盾與掙扎在性別規訓與自我覺醒之間。
作為同樣是那個時代郊區成長起來的女性,我在觀影過程中非常有代入感。尤其是看到父親因為看到女人作為弱者很難對抗罪犯而決心教會女兒騎自行車時,我也想到自己家庭對我的各種支持,也許正是因為父母體會到他們那個年代中的局限,不希望讓我也承受或巨獻。即使有這樣的努力,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對女性仍然不夠公平與友好,仍然有待我們每個人都去努力。下次,當我們的女兒問我們:「誰規定了女孩兒不能這樣呢?」希望我們會認真對待她們的思考,希望我們不會說:「我規定的!」。
最新犯罪類型青春影片《黑處有什麼》觀後感三:
電影《黑處有什麼》,挺不錯的電影啊,估計導演是70後吧?只有70後才能拍出這種原貌呈現八九十年代的中學生生活的片子。
那個既保守而又因為改革開放面臨外來新事情衝擊的年代啊!小虎隊,比昂樂隊,燕舞廣告,鑽防空洞,卡在錄像機裡的黃片,錄像廳裡播放的三級片,都是流淌在我們70後血液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我記得那個時候每一個家庭都想女主一樣。一家人擠在狹小而又壓抑的房間裡,都有一個粗暴的老爸和一個不斷抱怨的老媽,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是挨罵就是挨打,沒事就對你橫挑鼻子豎挑眼,反正什麼都不好,反正就是看不慣,而我們的心情就像竇唯唱地那樣「從來都是擔心,從來都是害怕,還要我們乖乖聽說,都說那麼兒女對父母地報答」,如此這般,怎不讓人都生出劇中張雪那種想要永遠離開的願望。
70後的父母大多是以前經歷過上山下鄉的那撥人,蹉跎過歲月,感受過生活的艱辛,不過也被荒謬的時代奪去了很多人類本應擁有的特質。他們情感粗糲,不善於表達對自己孩子的愛,沒有意識去營造家庭的溫情,他們對下一代的寄望就是循規蹈矩地做一個本分的人,長大後找一份工作,娶(嫁)一個人,建一個家和他們一樣簡單而平淡過一輩子,至於人的愛人的情生活的希望和嚮往他們不關心,因為他們像物件一樣被支配了大半生,早已麻木和習慣了行貨一樣的存在,就更就體會不到自己的下一代,在時代變革之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片子披著犯罪和破案的外衣,其實寫的是兩代人的矛盾。女主的父母,張雪的父親,趙飛的父母,對自己兒女都是那麼的粗暴,張雪父親寧願不抓真兇就當自己的女兒死了,趙飛父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出事後在還不明真情的情況下就暴打自己兒子,女主的父親更是在知道自己女兒早戀時吼出「恨不得當初掐死」的怒言。他們好像在乎自己的臉面和名聲更勝過自己兒女,而兒女們也覺得這樣很正常,最多像女主一樣不鹹不淡的頂幾句嘴作為軟弱地抗爭。更多地是遠遠逃離自己的家庭,在野外在田野在橋下,在那些成年人去不了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樂園。
電影的著墨點還有很多,不光是家庭,還有學校,管理學生簡單生硬的老師,辦案潦草草菅人命的警察,還有那些從來不知道正常維護自己權利的愚昧的人,那些壓抑著沉默著無奈而又可憐的人和事,就是那個時代的寫照。當女主看三級片看得流淚滿面的時候,真的讓人震撼,不懂愛而又渴望愛的人,他們情感的啟迪只能從三級片中去尋找,這是多麼的可笑而又荒謬。至於片名《黑處有什麼》,有什麼呢?是不是我們70後在粗糲的現實和蒙昧的時代之下,早已被草管而又埋葬的青春呢?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