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母親的悲傷(電影媽媽衰老與病痛)
2023-08-07 21:27:55 5
深藍的大海邊,海鷗陣陣,清風徐徐,乳白色的浪花一遍遍衝刷著沙灘,空靈而美好。
一望無垠的天空下,一對穿著漂亮裙子的母女一起歡樂得嬉戲暢玩,這樣的畫面曾出現在很多的親情片中。
不過這部片子的主角卻有點特殊,這是一對年齡相加已經有150歲的母女,而且其中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症。
催淚大片《媽媽!》原名《春歌》,是導演楊荔鈉《春夢》《春潮》「三部曲」的第三部,後為強調媽媽在故事中的主角性而更名。
有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是一首是童年之歌,亦是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喚醒同樣暮年的女兒之歌。
影片的深度和廣度早已超出一般的親情片,它不僅僅是在講訴阿爾茨海默症的故事,導演更多的是表達一對孤獨的母隊在面對衰老和病痛,如何詩意與優雅地與世界握手言歡。
01 用詩意溫情的鏡頭中和宿命悲涼的底色
綠葉繁花的院子,紅磚砌牆的洋房,井然有序的書架,精緻養眼的三餐。白天,在清脆悅耳的風鈴聲中醒來;夜晚,在裴多菲四季的詩歌中入眠。這是兩個暮年老人的晚年日常。
但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歲月靜好夕陽紅的故事,導演用獨特的浪漫氣質和輕描淡寫的鏡頭展現,講述了關於個體生命回望歷史深淵,在宿命中反覆掙扎、在人生角色瓦解與重構中自我救贖的故事。
她們相愛相殺,卻又互相羈絆。英年喪夫,一生未婚,作為女人,她們似乎不是完整的,但作為母親和女兒,卻又從彼此的成全中,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豐盈和圓滿。
就像影片中說的:每一個女人或許成為不了母親,但一定是女兒。
02用兩個「看不見」的角色喚醒隱藏多年的秘密
影片除了兩個主角,其他人物非常少,而兩個「看不見」的角色卻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串聯起主人公前半生的故事。
一個是她們居住的老房,如同一個載滿故事的空間,成為影片的一個潛在角色:
泛舊的燈光下,她們在老房的書房裡翻閱父親留下的考古日記,這是與父親最後的情感聯繫。
父親的祭日裡,她們在老房的廚房裡翻炒父親生前最愛吃的菜。最愛吃糖醋魚的父親原來不喜歡吃醋,喜歡這道菜是因為女兒喜歡。
故事中另外一個「看不見」的角色是父親,他早已去世多年,每次出現,其實都是在女兒的記憶裡或者幻覺裡。
那樣的父親,永遠是年輕的模樣,永遠朝氣蓬勃,永遠慈目燦笑。
03 用開放式結局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
再來說說影片最後一幕,母女倆深情相擁,義無反顧奔向大海,女兒說出最後一句臺詞「媽媽!」。
這個開放式結局充滿了很多象徵隱喻。人生神秘而偉大,也感傷而脆弱,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命運的未知、人生的苦難。
大海生生不息,一浪一浪向岸邊衝來,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不斷地繁衍生息。人類的終極命題,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所謂的衰老和死亡。
蔚藍平靜的大海象徵著人類最初的母體,她們選擇了以優雅體面的方式告別,告別痛苦,告別過去,她們實現了另一種圓滿,也讓觀眾體驗了直面疾病、直面死亡的終極生命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