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律師國內上映了麼(毒舌律師為何成爆款)
2023-08-09 10:35:15 4
黃子華主演的電影《毒舌律師》(香港名為《毒舌大狀》)自2023年1月2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後,屢破票房紀錄,截至2月21日18時,總票房突破一億港元,成為香港史上首部票房破億港產片。該片目前在內地開啟點映,口碑頗佳,將於2月24日正式上映。《毒舌律師》被譽為港片復甦標誌,其火爆的背後,也有著多層原因。
文戲武拍 法庭戲份如同武林高手過招
《毒舌律師》講述了一段「以毒攻毒」的法庭對抗故事,黃子華扮演的律師林涼水為了維護深陷虐女冤案的單親媽媽,向權貴們發起了一場扞衛法律的尊嚴之戰。電影由江志強、何韻明監製,吳煒倫導演,黃子華、謝君豪、王丹妮、廖子妤、王敏德領銜主演,何啟華、楊偲泳、栢天男主演,林保怡、谷德昭特別出演。
香港的律政劇堪稱經典,比如《壹號皇庭》《第三類法庭》《律政強人》等等,令人百看不厭,而此次的電影《毒舌律師》則在更為緊湊的時間內展開了一場以弱勝強的對決,在法庭上展開了唇槍舌劍,成功調動了觀眾的情緒。難怪謝君豪認為該片全程文戲,沒有「拳來腳往」的動作戲份,卻達到了「武俠片」的效果,「整個影片充滿了俠義的精神,我感覺自己也成了武林高手。」
法庭戲要拍得好看,難度是很高的,而《毒舌律師》是吳煒倫首部導演作品,得益於他的編劇經歷,此次的劇情非常紮實,風趣而又深刻,熱血而又現實,探尋了制度與公平正義,程序與財富人情。吳煒倫曾擔任《證人》《線人》《激戰》《梅豔芳》等影片編劇,浸潤了動作戲緊張、刺激的創作氛圍,此次應用到《毒舌律師》中,也是文戲武拍,他深知觀眾的觀影心理,抓住了觀眾們「忠奸分明」、「嫉惡如仇」,對正義和公平的渴望,用80年代那種TVB經典律政劇風格講了一個真誠質樸卻又精彩的故事,法庭上控辯雙方你來我往的交鋒,仿佛是警匪片中的槍彈互射,驚險不斷,而底層對峙權貴的抗爭又讓觀眾內心澎湃。
最難能可貴的是,《毒舌律師》平衡了法庭上的真實感與戲劇性,並沒有為了追求刺激而脫離社會,變得狗血,也沒有過于謹慎而變成艱澀的普法劇。影片混合了個人的救贖之路,探討了何為公正,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讓觀眾痛快淋漓地感受到了法治的正義。
眾演員火花四射 黃子華演技封神
一直以來,港片都大多以古天樂、劉德華、梁朝偉、劉青雲等熟面孔在堅守打拼,作為港片的品質擔當,他們的堅持讓外界敬佩,然而,《毒舌律師》相比之下卻是新鮮的排列組合,讓人眼前一亮。
黃子華雖然已經六十歲,但是近來演技卻是大爆發,演技封神,是《毒舌律師》的最佳人選。在導演吳煒倫看來,黃子華有著公認的好口才,頗有「毒舌特質」,非常適合法庭上的辯論戲份,他在銀幕上口才了得,流暢地說出大段的對白,金句頻出。此外,黃子華還抓住了人物的轉變過程,推動了劇情的發展,他最初因不求上進而造成了重大失誤,內心懷有歉疚由此奮發,而他為了扳倒權貴,據理力爭,使出了機智的、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招式,又讓觀眾非常過癮,也很有喜感。
演員陣容中,謝君豪也曾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他是以全職話劇演員身份出道,因此法庭戲也是得心應手。影片中,他出演的律師在保持專業的同時還講求原則與良知的平衡,與黃子華的對手戲也是「火花四濺」。表面上,他們似乎各為其主,但其實最後的價值觀和靈魂是共通的,兩個人共同捍衛正義,給觀眾帶來了驚喜。
出演權貴代表「鐘太」的廖子妤剛剛在2022年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而出演單親媽媽的王丹妮曾獲得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王丹妮、廖子妤是電影《梅豔芳》中的一對好姐妹,此次卻反目成仇,幾場對峙戲份劍拔弩張。此外,何啟華也是片中的一個「驚喜」,很多觀眾對於他飾演的人物印象深刻。
這些演員們的演技在線讓影片具有了靈氣,也保證了《毒舌律師》的整體水準。
共鳴強烈 港片情懷打動觀眾
《毒舌律師》十足的港片風格讓香港觀眾感受到了一種特殊的情懷,影片對香港社會的深入體察,具有人情味的人文展現,以及不服輸、不放棄的港片精神,引發了強烈共鳴。香港輿論都稱讚它有久違了的味道,《明報》1月15日發表文章指出:「一齣戲(《毒舌大狀》)滿足觀眾幾種渴望,很多年前的港產片本來最擅長的,這些年已經久違了。」
2022年,受到疫情影響,香港影院幾次關閉,到暑期檔時恢復正常運營,而當時,幾部港片緊緊契合中國香港本土情感與故事,與「報復性」觀影的氛圍一拍即合,點燃香港電影市場。去年,為港片票房回暖出力最大的就是黃子華出演的、很有煙火氣的港式家庭喜劇《還是覺得你最好》,該片在香港上映時,擊敗周星馳作品,成為香港影史首部破7000萬票房的喜劇片。與此同時,古天樂監製並主演的電影《明日戰記》票房累積也突破7800萬,不斷刷新2022年香港華語片票房紀錄。再加上《巨星養成記》《闔家辣》兩部港片表現也不錯,被稱為是香港30年未見的「盛況」。
據悉,從1987年到1995年,每年都有至少三部港產片在香港票房超3000萬,1992年最為鼎盛,數量超十部。上次出現四部港產片票房都突破3000萬港幣的情景還是在1995年,分別是《紅番區》5691萬,《霹靂火》4567萬,《百變星君》3523萬,《烈火戰車》3377萬。
喜愛港片的影迷當然希望這樣的盛況能夠持續,而不是香港電影的偶然現象,令人欣慰的是,今年開年,《毒舌律師》《超神經械劫案下》等港產片不負眾望,在香港票房再度告捷。值得一提的是,這幾部電影的導演對於業界來說屬於新人範疇,他們給香港電影帶來了自己的新鮮風格,通過「小成本製作」,卻能將故事講述得活色生香,韻味雋永。
而這種「港片回暖」也與香港特區政府和電影業界近年一直耕植土壤,致力於培養香港電影工業新力量的政策有關。據悉,1990年代中後期,由於好萊塢特效大片興起,盜版錄影帶、影碟泛濫等因素影響,香港電影工業由輝煌走向了沒落。但近年來,香港政府大力扶持香港電影行業,包括注資電影發展基金,為中低成本的電影製作提供部分融資;以及和業界合作,透過電影創作及製作計劃比賽選拔新秀,撥款資助勝出的新導演及其作品。這些措施使得一批年輕導演去重新發掘當下的時代中「港味」的表達,讓煙火氣、人情味、樂觀精神重新在銀幕上綻放。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