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電影院哪個版最好看(每次重溫天堂電影院還是會淚流滿面)
2023-08-06 16:27:26
前幾天,上影節搶票的時候,在微信群裡看到有人說:
對於沒搶到票的朋友們來說,這多少也算個慰藉吧!
是的,本周五《天堂電影院》就要在內地公映了,這一次大家終於不用搶票,也能舒舒服服看到這部經典佳作了。
在很多影迷心中,《天堂電影院》是人生必看的電影之一,是難以撼動的影史經典。
影片常年霸佔著各大電影榜單的前排:
IMDb影史top250中排名51,豆瓣影史top250中排在第49位。
榮獲第42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第6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足以見得影片的品質。
而超過50萬的豆友為它評出了9.2的高分,也足見其超高的人氣。
從1988年問世,到現在的33年裡,《天堂電影院》在影迷觀眾中仍然保持著巨大的號召力。
而且就在昨天,桃桃觀影團在線下舉辦的《天堂電影院》觀影會也出現了上影節相似的"盛況"。近100張電影票在觀影信息發布後幾乎秒空,看來還是有不少人期待在大銀幕上欣賞或重溫這部電影。
而在觀影之後,桃子們的評價中,出現最多的字眼,還是"感動"。
好電影的特質,就是常看常新,且永遠不會讓人感到膩煩。
《天堂電影院》就是這樣一部佳作,明明劇情、臺詞、影像和音樂早就爛熟於心,可每一次重溫,當熟悉的BGM響起,看到電影中的人們歡樂悲傷、相聚離散時,仍然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部電影擁有的,到底是怎樣一種魅力?
回到影片誕生之初,《天堂電影院》問世時並沒有現在這般受歡迎。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還是從頭說起。
《天堂電影院》是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第二部長片,在憑藉處女作《被稱為教授的男人》在家鄉義大利受到關注後,託納多雷正打算籌拍下一部電影。
當時,他的製片人問他,是否擁有一個發自內心想要講述的故事。
託納多雷想起了自己曾經寫過的一個根據他早年在西西里家鄉擔任電影放映員的經歷改編而成的故事。
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
不過,託納多雷原本的計劃是,在拍完自己的第五部或第六部電影之後,再考慮把它搬上銀幕。
可順著製片人的提問,計劃也早早被提上了日程。
而《天堂電影院》,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託納多雷曾回憶說,他成長的六七十年代,義大利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電影人,維斯康蒂、費裡尼、安東尼奧尼以及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等等等等。
從7歲到26歲,託納多雷幾乎每一天都會在電影院至少看一部電影。
而除了這些電影大師的作品,他也時常會觀看好萊塢的經典電影,以及各種充斥著獵奇元素的B級片,無論好壞,都來者不拒。
正如《天堂電影院》中從小對電影著迷的託託,託納多雷也在近20年的人生歲月中不斷汲取著電影的養分,最終也選擇通過影像,釋放並回饋對電影的熱愛。
《天堂電影院》的故事講述了成長於西西里小城的男孩託託五十餘載的光影人生,也串聯起義大利自二戰後數十年來的社會變遷,而這也是來自西西里的託納多雷的個人成長歷史。
電影最開始問世的時候,採用的是155分鐘的版本。然而在義大利首映之後,影片票房不甚理想,口碑上也遭遇到惡評。
面對影片在家鄉的失利,託納多雷在原版的基礎上,又調整成123分鐘的終剪劇場版。
神奇的是,終剪版本實現了口碑的逆轉,也在隨後的第二年、第三年分別獲得了坎城電影節和奧斯卡的青睞。
而即將在內地上映的,也是影片獲獎的版本。大家也不用擔心刪減的問題啦!
劇場版中,託納多雷剪掉了託託長大成人後與舊愛重逢的愛情戲份,而更多保留了託託童年與青年時期的成長經歷。
相信每個人都能從這些影像中瞥見屬於自己的影子,而這,也是《天堂電影院》最大的魅力之一。
童年時期對夢想的期許與痴迷;
少年與青年時期伴隨著成長而來的陣痛;
人到中年時,回望往昔生發出無限的唏噓與嗟嘆。
託託漫長的人生生涯由電影交織在一起,而電影本身,既是故事的講述者、見證者,也是參與者,甚至是故事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在《天堂電影院》中,託納多雷毫無保留地表達出對電影的熱愛與情懷。電影院被刻畫成一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裡為人們提供慰藉,撫平現實世界帶來的傷痛與愁苦。也賦予了每一位觀眾平等的權力。
當燈光熄滅,銀幕亮起的那一刻,影院便不再有階級高低貴賤之分。
銀行行長和普通老百姓擠在一起;
高層的觀眾總是向下吐痰,也很快遭到了底層群眾的反擊;
大人孩子,抑或是人人取笑的瘋子,都能在銀幕上與光影中,拾獲到各自的樂趣。
正如片名,電影院之於這座小鎮的居民來說,真的如天堂一般。而電影,也成為了點亮枯燥而平淡生活的神奇魔法。
影片中最經典的一幕,是小鎮的電影放映員阿爾弗雷多輕巧地轉動放映機的鏡片,而膠片投射出的影像也慢慢從銀幕上移動開來,遊走在房間中,最終停留在影院外廣場邊的一棟建築上。
那些擠在影院門口苦苦等待放映的百姓們,又很快圍聚在那堵牆面前,緊鎖的愁容也咧成了笑臉。
那一刻,阿爾弗雷多似乎不再是一個普普通通、清貧孤獨的電影放映員,而是一個神奇的魔法師,正在施展著偉大的奇蹟。
而正是這些奇蹟,幫助小鎮上的人們彌合了戰爭的創傷。
影片開篇的背景,發生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義大利是戰敗國之一,而這裡的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籠罩在絕望、晦暗的情緒之中,忍受城市的破敗、生活的崩塌、親人的逝去。
然而託納多雷為這一段的描述,賦予了一抹明亮的色彩。託託對電影的熱愛、與放映員阿爾弗雷多的忘年交,幫助他忘卻了失去父親的傷痛。
隨著託託的成長,影片沉重與悲傷的底色卻也顯露得愈發清晰。
電影放映員曾是託託的理想職業,可對阿爾弗雷多來說,這份工作也意味著貧窮、困苦與寂寞。
他一邊汲取著觀眾的笑淚,作為精神食糧,也一邊圍困在這狹小逼仄的天地,無法逃離。他不願託託重複他的人生,不願讓他守在侷促的放映間裡,或是一輩子守在西西里這座偏僻的島嶼上。
或許,阿爾弗雷德也有過遠行的夢想。
還記得中年的託託拜訪阿爾弗雷多家的那一幕中,客廳的背景處擺放著一艘輪船的模型。
這似乎暗示著阿爾弗雷多也曾夢想揚帆起航、徵途遠方,可最終一輩子被困在小小的放映間裡。
電影改變了阿爾弗雷多和託託的人生,但電影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一場大火,讓阿爾弗雷多雙目失明,再也無法看到銀幕上生動、神奇的影像。
一次失戀,讓託託沮喪到放棄人生,他背負的巨大挫敗即便是電影都無法治癒。
這一切,也正如導演借阿爾弗雷多之口訴說的那句臺詞——
"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多了"。
《天堂電影院》是託納多雷導演"時空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它和後來問世的《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共同成為無數影迷心中最經典的三部曲,也是許多人的電影啟蒙
這三部電影,有著相似的主題:時空變遷,物是人非。
影片中的主角都經歷時間與歲月的洗禮,在國家命運與時代流轉的起伏跌宕中,不斷尋找著安身之所。
有的人選擇離開,就像託託,在阿爾弗雷多的建議下,離開了存放著歡樂與痛苦記憶的家鄉;
有的人選擇留下,如同1900,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沒有離開他賴以依靠的那艘巨輪。
然而無論離開還是留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因為真正珍貴的,是記憶本身。它們被鐫刻在大腦之中,也塑造出電影中不同的個體。
中年的託託聽聞阿爾弗雷多去世的消息,選擇回到逃離了三十年的家鄉。而重新踏上這片土地時,他發現自己從未離開過這裡。
他的牽掛、羈絆、青春乃至命運,都同這座小鎮緊緊聯繫在一起。
即便城鎮的景貌早已變樣,連天堂電影院也被拆掉了。可有些東西深植在回憶裡,永遠不會被抹去。
還記得影片那個讓人淚崩的結尾嗎?
阿爾弗雷多在去世前,讓妻子轉交給託託一盤膠片。裡面是前者擔任電影放映員時,按教會要求剪去的電影中的吻戲,它們被重新剪輯到了一起,成為一段獨特的影像。
當這些畫面在銀幕上不斷流轉時,我們和託託一樣,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
原來,那些託託以為遺落的時光,其實一直都在。
是阿爾弗雷多將它們停留在最美麗的瞬間,並延續至永恆。
是阿爾弗雷多讓託託明白,即便往日的美好已經遠去,但曾經擁有,本身也是一種幸運的饋贈。
《天堂電影院》是朱塞佩·託納多雷送給電影的情書,也是一封送電影院的情書。
影片拍攝的80年代末,正值電視、錄像帶興起對電影行業帶來巨大衝擊的時期。在導演的家鄉小鎮,原本的七座電影院陸續倒閉,最終只剩下一家。
託納多雷曾提到,拍攝《天堂電影院》是想展現在過去那個時代,人們對電影純粹、摯誠的熱愛。
他想講述,在那個人們會為一部電影共同流淚、歡呼大笑,對電影抱有敬畏與虔誠的年代,電影是如何改變、影響並重塑一個人的。
有趣的是,時隔33年,《天堂電影院》如今再次與現實世界實現了相似的映照。
疫情以來,電影行業受到巨大衝擊。而大量速食化的內容充斥在市場,人們的觀看習慣也越來越趨向於獵奇與快節奏。
電影,對我們來說是否還具有最初的魔力?
《天堂電影院》如今上映,是一次懷舊,也是一次喚醒。
它不僅僅喚起人們對電影返璞歸真的愛,更重要的是,它讓那些在人們記憶中褪色的樸實、單純的日子再度明亮、鮮活了起來。
所以,趁著《天堂電影院》這次難得的公映,我們也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回到電影院,回到電影誕生的地方,體驗電影的神奇魔法。
而無論你之前是否看過影片,相信你仍然會再次為它感動。
這封送給電影的情書,值得我們共同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