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興教寺寫景說明文
2023-08-06 16:50:51
西安的興教寺位於華嚴寺南,664年專門為遷葬玄奘而建,是唐朝樊川八大寺院之一。唐末,興教寺因戰亂被燒毀,惟一倖存下來的是玄奘和他兩位弟子的舍利塔。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築則為民國時期重建。
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塬;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興教寺坐北朝南,門內鐘鼓兩樓夾道對峙,氣象莊嚴,遠眺終南山,峰巒疊嶂,景色秀麗,是佛教人士遊覽和瞻仰玄奘遺蹟的勝地。寺內藏有明代銅佛像、緬甸玉佛像各一尊,還有歷代經卷數千冊。周總理曾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此瞻仰玄奘墓塔。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法師病逝後,最初葬於滻河東白鹿塬,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遷葬於此,並築塔建寺。因唐肅宗李亨為玄奘舍利塔題額「興教」,所以稱為興教寺。清同治年間,興教寺原唐代寺院毀於戰亂,僅存三座靈塔;近代重修,仍保存了原來「殿宇法制,精密莊嚴」的風格,使得興教寺依塬俯川,青瓦紅牆,掩映在一片蒼翠松柏林中,環境十分幽美。
現寺院分為正院和東西兩座跨院。正院山門正書「護國興教寺」門額,左右護壁分別題寫「法相」、「莊嚴」四個大字,兩側分立鍾、鼓樓,裡面供奉著元代鑄造的釋迦牟尼鍍金坐像,高約3米,重1.36噸。大殿後院是為紀念玄奘法師而建的講經堂,殿壁鑲有金剛經刻石。最後一層為臥佛殿,臥佛長9米,香樟木雕刻。
西跨院又稱慈恩塔院,是玄奘及弟子遺骨安葬的答覆。在一片翠柏桃林中,矗立著三座磚砌舍利塔,中間最高的一座便是玄奘法師的舍利靈塔。底層有拱形卷門,龕內供有玄奘法師的彩色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