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死亡詩社》觀後感
2023-07-30 01:28:23 1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學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裡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裡洩露了出來。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後一個場景裡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於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於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並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裡,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後,我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齣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裡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裡,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裡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裡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