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文化基因展望(特報40年佳作誕生記之記錄深圳全域城市化歷史時刻)
2023-07-12 14:13:45 3
來源:【讀特】
2004年9月29日上午,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民主村、福永街道塘尾村兩村的村委會牌子,被社區居委會的牌子替代——從那一刻起,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行政建制和農村管理體制的城市,「農村」這個概念,就此成為深圳的歷史。
2004年9月30日《深圳特區報》頭版刊發消息《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城市》。
「我們在現場採寫了新聞,見證了這個歷史時刻,」現任深圳出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的邱剛,當時是深圳特區報龍崗記者站的站長:「深圳每個重要節點的歷史時刻,特區報記者一直在場,從未缺席。」他組織撰寫的這篇《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城市 最後兩個村昨天改設居委會》消息稿,發表在2004年9月30日《深圳特區報》的頭版,並獲得了當年全國副省級黨報短新聞競賽一等獎、廣東新聞獎一等獎、深圳新聞獎一等獎。
親眼見證深圳最後一個農村摘牌
「當天一大早,時任特區報採訪中心主任幸智敏、寶安記者站記者洪智明和我一起趕到民主村。那時,已經有不少村民聚集在村委樓前,興奮地等待著。在這一天,他們將正式變成『城裡人』。」邱剛回憶說。
簡樸的掛牌儀式前後花了不到10分鐘,村委會的牌子摘下、居委會的牌子掛上去後,60多歲的民主社區居民陳老伯高興得合不攏嘴,對記者說:「全村——哦不——全社區的1180名老少鄉親早就等著這一天哩。」多少年後,邱剛依然能回憶起陳老伯的這句話,老伯的話道出了在深圳加速城市化進程中,27萬從「村裡人」整體轉成「城裡人」的原村民的心聲。民主社區居委會掛牌後,立即召開社區居民代表的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成立股份合作公司事宜。大家熱烈地商議著如何把這個「新家」建得和「城裡」一樣好。有人說要蓋別墅群,有人說要建工廠,一派欣欣向榮的場面。
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推進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深圳都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走出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
親歷原特區外快速城市化進程
回溯歷史,深圳的城市化分成了兩步走。
第一步是原特區內4個區的城市化工作。早在1992年6月18日,以深圳出臺的《關於深圳經濟特區農村城市化的暫行規定》為標誌,政府開始強力推動經濟特區內的城市化。當年7月15日,福田區原上步村率先開展試點,成立了深圳經濟特區首家由農村集體經濟轉變的股份合作公司。從試點開始到結束僅用了一年時間,特區內68個行政村、173個自然村均轉為城市居委會。到2002年6月18日,隨著特區內最後一個以管理農業區域為主要功能的鎮級建制———沙頭角鎮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深圳特區內第一次農村城市化宣告結束,特區內的4.6萬農民陸續變成城市居民。
第二步是從2003年起推進原特區外的城市化。2003年10月30日,我市召開了加快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進程大會。會後,寶安區、龍崗區分別選擇龍華鎮、龍崗鎮開展試點工作。2004年7月1日,寶安區全部撤鎮改街道;8月26日,龍崗區全部撤鎮改街道,鎮一級建制在深圳成為歷史;9月15日,龍崗區全部完成「村改居」。9月29日,全市最後兩個村——寶安區沙井街道民主村、福永街道塘尾村完成了「村改居」。24歲的深圳,正式全面城市化。
作為一名特區報記者,邱剛和他的同事們每日奔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筆見證著深圳這座城市快速城市化的腳步,他回憶說:「報社編委會當時高度重視對深圳最後兩個村改設居委會的新聞採寫,提前進行了籌劃。在『村改居』之前,城市化浪潮早已波及到了原特區外。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原特區外的村裡就很少有人種地了,村民們有的開工廠、有的做生意,土地則多被用來蓋廠房、建高樓。2003年,深圳開始撤銷農村建制,實現全域城市化,這是歷史大勢所趨,也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一次大膽的嘗試。」
深圳城市化的腳步堅實有力,除了加大對原特區外寶安、龍崗兩個區的投入,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更是體現了「深圳速度」,道路、醫院、學校、公共文化設施……大筆的投入迅速改變了寶安、龍崗的城區面貌,原特區外城區治理水平快速提升。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張張墨香四溢的特區報,就是記錄深圳巨大變化和取得輝煌成就的『日記』,」邱剛說,「躬逢其盛,準確記錄好每一天的歷史,是一名黨報記者的使命和擔當。我們要傳遞給讀者的,是真相與感動;我們要記錄的,是這個城市一天天不斷成長的拔節聲。」
(原標題《記錄深圳全域城市化歷史時刻 》)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任琦)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