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錦衣衛為什麼能成功(明朝錦衣衛到底有多厲害)
2023-08-08 18:28:16
明代的親軍衛
明代洪武、建文年間,負責上直宮廷、專職宿衛的軍隊有十二個,即後世所稱的「上十二衛」。即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朱棣以外藩通過武力奪取帝位,為加強對京師安全的控制,朱棣勢必要對原有親軍衛體系進行改造,將自身親信軍隊安插進去,以加強安全防範。這樣便擴大了上直親軍衛的規模,形成了後世所稱的「上十衛」。即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永樂年間所增設十衛與洪武年間原設十二衛一起,被稱作「上二十二衛」。
宣德年間,親軍衛再增四衛: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終明一代,親軍為最終定為二十六衛。
錦衣衛是明朝二十六親軍衛中最為後世熟知的一個。
萬曆《大明會典》記載:
錦衣衛,本儀鑾司。國初設拱衛司,領校尉,隸都督府。洪武二年,定為親軍都尉府,統中左右前後五衛軍士,而儀鑾司隸焉。十五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衛。統軍與諸衛同。所屬有南北鎮撫司十四所。所隸又有將軍、力士、校尉人等。其職掌直駕、侍衛、巡察、捕緝等事,恩功寄祿無常員,恆以都指揮、都督統之。《明史.職官志.京軍指揮使司》記載:
「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其屬有御椅等七員,皆正六品。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十七年改錦衣衛指揮使為正三品。」
通過以上兩條記載可以看出:
首先,儀鸞司為正五品,而錦衣衛為正三品,隨著官階提高了四級,其官方地位也相應提高了四級,與一般親軍衛相同,統軍數目也與一般親軍衛相同。
其次,儀鸞司主要負責宮廷禮儀,而錦衣衛的本職工作有兩項,其中一項繼承了儀鸞司的固有職責,侍奉禮儀。另一職責,也是主要的職責,卻是負責刑名事務。
可見,朱元璋有意將儀鸞司改造為一個地位、框架與上直親軍衛相同,但職掌卻大為不同的機構。其不同者主要在於錦衣衛下轄的北鎮撫司。「鎮撫司職理獄訟,初止立一司,與外衛等。洪武十五年添設北司,而以軍匠諸職掌屬之南鎮撫司,於是北司專理詔獄。"所謂「詔獄」,便是皇帝親自過問的重案。而錦衣衛正是通過處理「詔獄」,成為朱元璋清洗官員的主要特務工具。
之所以以錦衣衛承擔刑名事務,充當特務角色,而不以其他上直親軍衛改任,應該在於拱衛司、儀鸞司先後負責侍衛殿陛,是宮廷宿衛機構中與朱元璋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機構。錦衣衛繼承這一脈絡,既冠以上直親軍衛的名義,實際上仍然主要在內廷負責朱元璋親自交付的特殊任務。可見,錦衣衛創立之初,無論其制度淵源,還是具體職掌,都與其他上直親軍衛大為不同,是十二上直親軍衛中與朱元璋關係最為密切的機構。
儘管錦衣衛為朱元璋誅戮大臣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洪武朝令人生畏的特務機構,但隨著其在朝廷政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負面因素也逐漸呈現,成為當時朝政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深為官員所忌。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有意將其改造為一般的上直親軍衛。「洪武十五年,設鎮撫司。二十年革,燒毀本衛刑具,獄囚盡送刑部審理。二十六年,又申鞫刑之禁。」
錦衣衛勢力的再次崛起是在朱棣以武力奪取帝位後,為控制朝臣,而重新賦予司法權力之後。
「成祖時復置。尋增北鎮撫司,專治詔獄。」「凡問刑、奏請皆自達,不關白衛帥。用法深刻,為禍甚烈。」此後,錦衣衛與宦官機構東廠一同成為直屬皇帝的特務機構,合稱「廠衛」。「廠與衛相倚,故言者並稱廠衛。」二者甚至具有互為表裡的關係。「又錦衣緝民間情偽,以印官奉敕領官校。東廠太監緝事,別領官校,亦從本衛撥給,因是恆與中官相表裡。」可見,東廠勢力的強大與錦衣衛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