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放綻放光彩的羌族文化
2023-07-08 09:40:58 1
許多的自然災害是我們無法預防的,有很多地區就是因為這種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從而損失了許多的東西。錢財這些身外物我們暫且不提,但是就怕丟失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是歷經千年滄桑依然頑強生存下來的少數民族,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以民族族姓記入甲骨文並始終保存最初族源的最古老民族,被譽為中華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茂縣作為全國羌族最大的聚居區,是羌族文化傳統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也是羌文化底蘊最厚重的地區,更是羌文化最古樸、最純真和傳承最完美的地方。
「中國古羌城」目標是打造一個國家級羌文化核心展示基地,最終爭取成為新的世界文化遺產。羌城的策劃和設計則是站在了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的、歷史的高度,秉承「保護加傳承」和「靜態保護+活態傳承+產業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依據著整體規劃,整體開發,精品打造,一次成型的開發原則,是把羌城作為一項世界精品和一個世界級傳世之作來打造,爭取在較短時間內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為羌族文化最古樸、最厚重和傳承最系統的地區,茂縣近年來加大非遺申報、傳承、保護力度,加大了對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普查和保護工作。通過幾年的努力,現有《瓦爾俄足》、《羌族碉樓營造技藝》、《羌年》、《羌笛的演奏及製作技藝》等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羌戈大戰》、《釋比古唱經》、《羌族傳統體育-推桿》、《羌族銀飾鍛造技藝》、《羌族傳統編制技藝》、《羌族薩朗》、《羌族婚禮》、《轉山會》、《羌族服飾》、《羌族多聲部民歌》等1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8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24項,建立了雅都、曲谷、白溪、黑虎、太平、三龍、永和、鳳儀鎮8個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1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
以前,各個文化項目的傳承人散居在全縣各處,在生產生活的同時要苦練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生活普遍貧苦。有些傳承人迫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一門心思賺錢餬口,俗話說「三天不練手生」,這樣就難免就導致技藝生疏,同時,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維持生計方面,沒有了傳授徒弟的閒暇,這就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長此以往該門技藝就面臨著失傳。
現在,中國古羌城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所有的傳承人和非遺項目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家」。不僅解決好了傳承人面臨的困境,還讓羌族非遺在這裡綻放光彩。
搭建平臺給傳承人一個「家」
作為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同時也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員,在最現實的養家餬口問題面前就有不少人猶豫了,同時肩負傳承千年古羌文化和養家餬口的重任讓不少傳承人迷茫過、矛盾過。
「肚子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鑽研其他的東西,我們現在把傳承人請過來,為他們提供生活補助金,解決他們生活方面的問題,使他們能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專心鑽研技藝,同時也很好的保護了羌文化」古羌城的負責人陳海元介紹說。
您可能還喜歡:
多姿多彩的水族飲食文化
水族農耕文明之體現:鬥角舞
婚禮上的哈利舞的由來及特色
水書、端節、馬尾繡,水族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