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區未來發展(南方觀察博羅一帶一圈)
2023-07-08 07:58:35 1
5月15日上午,中共博羅縣委第十三屆九次全體會議召開。
此次全會的一個重磅內容,是審議通過了《博羅縣沿東江經濟帶發展規劃(2020—2030年)》《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發展規劃(2020—2030年)》《關於著力提升博羅東部地區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公共設施建設水平推動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
全球疫情之下,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在灣區時代周邊區域新競合格局下,如何突圍,逆勢而上?全會釋放出來的信號、呈現出的目標相當清晰。
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凸顯,特別是沿東江經濟帶和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一帶一圈」)兩大平臺框架的提出,讓博羅的未來充滿張力。
2020已經過去一小半。唯有隻爭朝夕、一往無前,全力打好「收官戰、攻堅戰」,並以「十四五」規劃開啟新的徵程,博羅的宏偉藍圖才能變為現實。
大平臺
「一帶一圈」撐起未來產業框架
博羅的區位是獨特的——西聯廣州、南鄰東莞,高鐵、高速路網等在快速成型。這為博羅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想像空間,但周邊強勁的發展勢頭,也帶來的擠壓效應不容忽視。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十大核心創新平臺(廣州4個、深圳4個、東莞2個)對區域創新資源的虹吸效應明顯。在惠州市內,仲愷、大亞灣、惠陽、惠東等都有若干個發展平臺,比如仲愷就有潼湖生態智慧區、357創新產業帶、軍民融合產業園、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平臺。
而像這些能夠吸引大項目的大平臺,博羅卻沒有。
如今博羅「一帶一圈」(沿東江經濟帶和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兩大平臺規劃思路橫空出世,在戰略選擇上撐起了博羅未來產業發展的框架。
沿東江經濟帶兩大核心園區。
「一帶一圈」的設想,不是沒有依據。
沿東江經濟帶的範圍,包括羅陽、龍溪、園洲、石灣等沿東江四個鎮街,是博羅產業配套最完善、經濟最發達的區域。
數據顯示,這片佔全縣總面積22.3%的工業重鎮,地區生產總值和規上工業增加值約佔全縣的65%,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全縣的7成。其中園洲、石灣與東莞隔江相望,和東莞的往來甚至比跟博羅縣城和惠州市區更密切,無論是經濟結構還是人文底蘊,都最具珠三角「底色」。
歷經30多年的發展,這四個鎮街培育形成了電子信息、智能製造、休閒服裝等產業集群。
沿東江經濟帶東西向交通主幹道示意圖。
對博羅來說,這個區域是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先頭部隊。因此,將這個縣裡最大的經濟引擎更新換代提升馬力,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也是博羅在灣區經濟時代加速脫穎而出的戰略選擇。
一體化打造沿東江經濟帶——這個新區域政經概念,以整體規劃、有序開發的方法論,整合四個鎮街的發展基礎,通過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形成點-線-面有序開發的格局。
放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考量,以一流標準謀劃建設,可以感受到博羅的信心——十年之後,這片區域將會是一個產業競爭力極強、城市活力十足、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滿的產城人高度融合的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工業化城市組團,將成為惠州向粵港澳大灣區展示一流城市風貌的重要「窗口」。
規劃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的背後,則因為博羅是惠州打造「2 1」產業布局中發展生命健康產業的主戰場。
葛洪、《抱樸子》、《肘後備急方》、屠呦呦、青蒿素、「洞天藥市」、中醫科學大會永久會址……經過歷史長期的積澱,羅浮山及周邊長寧、湖鎮、福田、橫河、龍華等五鎮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
依託厚實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博羅提出將環羅浮山「三生」(生命、生態、生活)融合產業經濟圈打造成為博羅高質量發展與創新平臺,惠州經濟增長新引擎,灣區「三生」融合先導區。這也將是博羅的新增長極。
「一帶一圈」的規劃,推動著博羅不斷躍升在灣區版圖中的位置。
大項目
建好平臺讓項目唱主角
疫情之前,經濟增長已經持續面臨下行壓力,疫情的爆發更帶來了巨大衝擊。不少地區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都呈現負增長。多家專業機構預測,2020年歐美和全球經濟將進入衰退,經濟負增長,有可能爆發大蕭條。世界經濟將進一步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在消費受疫情壓制、出口更是斷崖式下跌的情況下,投資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
項目是發展的「生命線」。
「只見星星不見月亮」,是博羅今天缺少大項目、大企業的真實寫照。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全市各縣區中排在前列,但是企業大多規模不大、質量不高、帶動力也不強。
在博西片區相對發達的四個鎮街(石灣、園洲、龍溪、羅陽)共有一定規模的園區12個,投產企業達到238家,但到2018總產值只有300多億元,每家企業產值約1.4億元,質量效益偏低。「既無頂天立地,又無鋪天蓋地」。
在中醫藥產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博羅縣便以「一縣五藥廠」名聲遠播。隨後歷經40年的發展,雖然羅浮山國藥、新峰藥業等企業逐漸壯大,並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功能獨特的產品體系,總體規模卻並不如人意。
目前,醫藥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僅4家,年產值合計也只有10多億元,甚至遠不如國內一些龍頭企業一個項目的產值,產業體量和能級遠遠匹配不了應有的影響力。
建好平臺,立下框架,未來就是大項目唱主角。唯有更有方向地精準引進、培育一批大項目,才能把博羅的未來打得更開。
「不能再零散地去上項目,必須下決心推動園區整合,原則上項目必須進園區,堅持走集約化、平臺式發展模式,走園區化、專業化發展道路。」此次博羅全會提出計劃是,通過實施扶持企業衝百億行動,全力扶持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打造一批百億級、五十億級企業。
在當前形勢下,既要抓好在談項目加快落地、在建項目加快投產、現有項目能級提升,穩住發展基本盤;也要抓住受疫情影響各地產業布局調整的機遇去搶項目,圍繞重點發展產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領軍企業開展招商選資工作,力爭引進產業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
沒有等來的產業分工,只有搶來的產業機遇。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下,必須緊緊盯住項目不動搖,爭分奪秒趕進度,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做到快人一步、先人一步。」博羅縣委書記陳國煌說。
大夢想
加速奔向粵港澳大灣區現代魅力強縣
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把博羅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魅力強縣,在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中充分展現博羅擔當——實現這個夢想的重擔,不僅在決策者身上,也在所有博羅建設者身上。
實現一流目標,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大灣區內群雄並起,疫情還在影響。每個人都應該有緊迫感,篤定心志,砥礪奮進,勇爭一流。
「無論是周邊群雄逐鹿的激烈態勢,還是內在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都不允許我們在加快發展上有絲毫的猶豫和鬆勁。」陳國煌說。
決策者都深刻認識到這次疫情正在倒逼許多產業規則、市場格局、商業模式發生深刻改變。誰能抓住機遇脫穎而出,誰就有望收穫下一波產業轉型變革的紅利。
在大變革時代,發展時間緊迫,機會窗口稍縱即逝。
努力很重要,方法論更關鍵。
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體現。博羅旗幟鮮明地提出,摒棄「撒胡椒麵」、「攤大餅」均衡發力的做法,採取大兵團作戰方式,著眼於發展之所需、群眾之所盼,集中優勢資源、精幹力量,重點幹好千億級產業園規劃建設、生命健康產業培育壯大和鄉村振興這幾件大事,使資源效用最大化。
在邁向一流、偉大的徵途中,改革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全會提出,只要是有利於促進博羅高質量發展,只要是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大膽試、大膽闖,就堅決破、堅決改,敢於跳出條條框框、打破罈罈罐罐,在資源配置、人才流動上堅決克服地方和部門利益的掣肘,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2020年,21世紀第二個10年已經開啟。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思想更解放、目標更高遠、改革更有力,博羅的夢想更遠大,未來之路也註定將越走越寬闊。
【統籌】葉石界
【文字】葉石界 廖鈺嫻
【圖片】王昌輝
【作者】 葉石界;廖鈺嫻;王昌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