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還不知道的海底世界(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
2023-07-08 20:10:41 3
9月16日至25日,「探索二號」船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深潛器赴南海海域執行深海科考與裝備海試共享航次。該航次由海南省深海技術創新中心、海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圳大學等14家單位60人參航。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深海工程創新團隊參航TS2-17航次,完成深海地質原位觀測及國產化裝備海試。該航次中石大海南研究院院長楊進教授任首席科學家,殷啟帥任首席科學家助理,帶領深海工程創新團隊5名博士生傅超、朱國倞、龍洋、陳柯錦、賈舒參與其中。
參航期間,科研團隊順利完成了水下生產系統及樁基工作狀態勘測、水下生產系統故障應急處理模擬、海底管道多級智能封堵器水下功能模擬作業、深水導管-井口-隔水管系統-鑽井平臺多體耦合運動監測及深水井場周圍地形地貌原位觀測土質取樣與腐蝕物取樣,成功觀測到了「海馬」冷泉區氣體滲漏狀態,獲取了冷泉區域多點位沉積物的原位樣品,取得了重要的工程勘測數據,實現了海洋油氣工程技術與深海探測的成功結合。
這將為深水油氣資源自主安全高效開發、海洋油氣工程關鍵裝備國產化、水下生產系統故障應急處理、深水淺層地質災害識別與防控、深水淺層安全高效建井、天然氣水合物原位形成與分解、含水合物海洋土與水下樁基耦合作用及失穩機理、海洋油氣工程裝備腐蝕與防護等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他們都是「深海勇士」
本次科考作業,中石大深海工程創新團隊殷啟帥、傅超與朱國倞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挺進深海,克服惡劣海況、下潛器下放與回收時劇烈的升沉搖晃,勇往直「潛」,最大下潛水深達2026m。
他們在8小時的海底「旅行」中,對水下系泊錨鏈與樁基、水下採油樹、管匯、海底管道、井口、隔水管、「海馬」冷泉區氣體滲漏狀態等開展了原位勘測,不停地記錄風浪流作用下水下系泊錨鏈與樁基、海底管道、隔水管系統原位振動現象,描繪「海馬」冷泉區淺層水合物分解後氣體滲漏形貌,依據井口返出物思考鑽完井過程中前置液與水泥的類型與用量,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博士生傅超為圓滿完成他的首次下潛任務,下潛前,向高級潛航員孫李認真請教Pushcore、Niskin(海水取樣器)、生物箱和保溫保壓取樣裝備的固定位置,共同思考採樣籃的最優布局,了解「深海勇士」號潛器機械手的臂展操作範圍與水下提拉能力,虛心聽取潛航員講解下潛前後的注意事項。
潛器出水回收入船艙後,傅超激動地表示:「深水油氣資源,是我國未來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領域。挺進深藍,將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裡,是大勢所趨,每一位石油學子責無旁貸。能夠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親眼看到了水下井口、水下採油樹、隔水管系統,直觀勘測了海洋油氣工程裝備水下在役狀態,心情非常激動。」
日常作業中,博士生陳柯錦在數據中心,認真向實驗員學習船上所配置的水聲通訊、多波束等設備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場景,了解應用多波束數據完成水下地貌等高線圖繪製的方法,詳實記錄每天的試驗作業情況以完成航次作業日報的撰寫。博士生龍洋、賈舒透過下潛觀測視頻同潛航員認真學習「深海勇士」號水下測深側掃、聲吶掃描與雷射測距的工作原理,篩選最真實的水下4K高清原位攝像記錄,同隨船攝影記者對接完成新聞宣傳任務,保證航次新聞宣傳的科學性、嚴謹性與時效性。
向深海深淵進軍,對科考成果負責
8天12個潛次密集作業,「向深海深淵進軍,對科考成果負責」這一懸掛於「探索二號」船會議室的標語已烙印在了每一位深海工程創新團隊參航人員的內心深處。
實驗室裡,團隊成員用米尺量取每一個Pushcore內土樣的高度,以保證原位層序為原則,對獲取的土樣自上而下進行均分切割並封裝至早已順序編號的取樣袋中,同一Pushcore內的原位土樣置於一個取樣箱內保存。
甲板上他們不論日曬風雨,齊心協力完成拉小艇送蛙人下水的任務。科學例會中面對各參航單位科學家分享的在研項目與下潛見聞,他們潛心同各單位參航科學家學習交流。博士生朱國倞表示:「此次科考與各位參航科學家交流開拓了我的學術視野,激發了我的創新火花,豐富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目前,深水油氣勘探開發仍有許多『卡脖子』技術亟待攻關,在未來的科研過程中,我將始終秉承艱苦奮鬥、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作風,向深水油氣鑽井關鍵技術發起挑戰。」
未來,深海工程創新團隊將緊密圍繞國家能源安全與能源勘探開發需求,繼續在深遠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卡脖子」技術上開展科技攻關,不斷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為海洋油氣學科建設添磚加瓦,為深海能源領域輸送更多人才,為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科技創新和海洋強國戰略實施作出更大貢獻。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葉婉
編輯/譚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