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是(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人生課題)
2023-07-17 00:53:24 1
秋冬大概是人類食慾最旺盛的時節。
因為要囤滿能量,精緻時尚的都市潮人才能撐起加繆同款風衣,說出那句名言——在隆冬,我終於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當然,更重要的是,秋冬美食總是讓人難以抗拒,每一樣都「好吃得讓人為難」。
這句精準打擊吃貨心態的名臺詞,出自一部經典電影《入殮師》。今年秋天,在上映13年後,4K修復版本的《入殮師》終於在大銀幕和中國觀眾見面了。
為了慶祝電影重映,導演瀧田洋二郎在豆瓣寫了一封給中國影迷的信。
「回想起來,在創作初期,我們完全不知道它將會成為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更多地經歷與他人的分別,亦會被深深觸動。」
黃海設計的重映版海報,豎看橫看都一樣美。
生離死別,一向是大家敬而遠之的話題。我們內心都知道離別那天早晚總會真正來臨,雖然我們輕易不願去思考、更不會去彩排預演。《入殮師》正是我們「偷偷窺視」死亡的一次機會。
離別,是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避免的一課,也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出發點。
關於《入殮師》重映,有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有位影視博主為了一個人安安靜靜地享受這部電影,特意熬夜去看深夜場。結果走進影院才發現,影廳裡坐得滿滿當當,而同時段上映的其他院線電影都沒有這種情況。
然而在長達2小時的觀影過程中,除了止不住的抽噎聲和抽拿紙巾的聲響,大家都默契地一起感受此刻的安靜。
瀧田洋二郎說,《入殮師》是他布置給自己的人生課題。在這個深夜,無數個選擇走進影院而與彼此相遇的陌生人,或許也正在努力學習消化這個難題。
身為大提琴手的男主角在樂團無徵兆解散後,和妻子一起回到家鄉重新過日子,卻意外地入行成了一名入殮師。在這個不斷經歷死亡、秘事、偏見和意外的漫長儀式中,他的生活亦從死亡開始,直到迎來新生。
男主演本木雅弘在20多歲時讀了一本由「納棺夫」(入殮師在日本的說法)所寫的書,他完全沉浸在作者描述的世界裡。
在日本葬禮中,逝者屍體納入棺材火化前,家屬會聘請一名納棺夫為逝者清洗整裝——「逝者與入殮師於殯葬儀式的某個片刻,完成了人類生命的代代相傳」。
當直面過死亡和它之後的瞬間片刻,這樣的經歷就成了《入殮師》的一種創作方向,最終讓我們珍視生命。
《入殮師》製作時正值日本經濟長期萎靡不振,而且它又摻雜著屍體、死亡這類「禁忌」元素,所以電影在籌備資金時受到很大阻攔,很多製片人都認為「拍一部死亡題材電影實際並不靠譜」。
電影製作完成後又經歷了漫長的等待——足足過了13個月才找到願意接手的發行商。但對導演而言,這種「等待」反而成了天賜良機。瀧田洋二郎和本木雅弘都覺得,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會為電影帶來觀眾。
人們會開始反思,金錢難道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嗎,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人們當然都在尋找某種舒適圈、避風港。無論是從音樂、書籍還是電影中尋求慰藉,很明顯的是,人們都正在尋找一些東西。」
《入殮師》以「人人終將面對的事」為線索,久違地打開了人們的心扉。
最直接的證明是,《入殮師》在上映前就已獲得了蒙特婁電影節的最高獎。在日本本土首映8個月後,電影仍在院線上映,票房超過6000萬美元,這對於2008年的日本電影來說是一個奇蹟般的數字。
《入殮師》的英文片名是「Departures 」,意為離開此地,向遠方啟程。「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點,而是超越,走向下一趟旅程。」
我們能做的就是,說一句「路上小心,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