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香港電影愛情(香港電影那個年代的印記)
2023-07-14 06:08:54
最近,無意中看到劉德華、鍾楚紅主演的香港電影《愛人同志》,感觸頗深。一是兩位主演當時真是好年輕,尤其是鍾楚紅,真的是一股純真之氣,超耐看。某瓣上的影評不多,可能是因為這電影涉及到某些特別的東西,儘管不是本國的,但要說起來卻真不是那麼好說。
鍾楚紅飾演阮紅
要說感觸最深的,恐怕還是那個年代的港片,真的是比現在的景氣、好看多了。相比現在而言,港片真的是沒落了,但這恐怕也是時代使然吧。內地的經濟發展了,相應地,內地電影市場成了主導,進入內地的港片也就開始按照內地的規則辦事了。所以,以前的那種港味也就蕩然無存了。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是內地與香港此漲彼落的原因。香港電影市場自身體量小,發展乏力,因循守舊,人才匱乏,創新動力不足,還有,西方影視尤其是美國影視的入侵,也是導致港片衰落的原因。
大約是在2000年前,街上影碟店裡,賣得最好的就是港臺那邊的影碟。其中,香港的影碟是最好賣的,也最受歡迎。那時的香港電影市場,明星眾多,而且題材相當豐富,並且不像臺灣那樣的對抗性色彩影響,更容易被內地觀眾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那時候的影片,在電影中時不時透露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一些臺詞,這些臺詞當然不是演員隨意為之,多多少少反映了當時香港影片中身份認同。如《愛人同志》中,逃獄返回國境的劉繼祖一行,明顯可以看出己方敵方是誰。
怎麼說呢,當時的港片,對於國人來說,更像是睜眼看世界的初步階段。好比一個懵懂封閉的人,要開始看世界了,港片就是開始看世界的啟蒙。所以,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雖然現在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完美,但對於當時的內地觀眾來說,已經是綽綽有餘了。某瓣上對《愛人同志》的影評,有不少評價腦C、爛劇本之類的,可能某些細節的確有可考之處。但是,能把當時好些東西比較寫實地還原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劉德華飾演劉繼祖
那時,相比其他省份的觀眾,兩廣地區的觀眾在看港片時,主要就是聽得懂粵語的觀眾,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因為粵語配音會原生態一些,轉變成國語配音,會失去一些純正的東西。比如,《愛人同志》影片最後,鍾楚紅飾演的阮紅最後跨過國境線,劉德華飾演的劉繼祖在國境線內呼喊「阿紅」時,粵語明顯可以聽出哀傷、撕心裂肺,配的粵語歌曲也更讓人入戲。而國語的,直接把劉繼祖的聲音給消掉了,配的國語歌曲顯得單調一些。當然,對於完全不懂粵語的觀眾來說,就不用考慮這個原生態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