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第一奇蹟」,紅崖古蹟上是仡佬族文字?
2023-07-06 22:15:56 1
紅崖古蹟位於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曬甲山上,是「黔中第一奇蹟」,其中的神秘天書是千古之謎,很多學者專家都被其吸引,掀起了多次破譯的熱潮。而現在有中說法,紅崖古蹟上的文字是仡佬族的文字,這是真是假?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
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蹟」的紅崖古蹟,一直被文人學者稱為「神秘天書」、「絕世之謎」。近百年間,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破譯熱潮。隨著仡佬文字的發現和深入研究,有學者指出,用仡佬文與「紅崖天書」進行比對識讀,能解開不少疑團,更為進一步研究夜郎歷史、尋找夜郎王墓、掀開神秘夜郎的面紗提供了信息。
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曬甲山附近的斷橋鄉龍爪村,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紅巖對白巖,金銀十八抬,誰人識得破,雷打巖去抬秤來。」這首民謠暗含的意思是:曬甲山的紅巖對面有一堵白巖,紅巖裡面藏著十八抬金銀,而白巖裡則藏著一把大秤,倘若有誰能夠識破這紅巖上的「天書」,紅巖就會自行洞開,人們可以去對面的白巖裡取出大秤,到紅巖裡去取裡面藏的十八抬金銀。這個民謠雖然有些玄虛,可它卻直指「紅崖天書」為「藏寶圖」。那麼,這「藏寶圖」究竟如何能破解?
「紅崖天書」的三次破譯高潮
「紅崖天書」位於曬甲山西側巖壁上。在一塊長約100米、高3米的土紅色石壁上,分布有20餘個非鐫非刻、非陰非陽、似隸非隸、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圖畫符號,字跡紅豔似火,虯結怪誕。由於無人能識這些字符,更難解其意,因此這些字符被稱為「紅巖碑」、「諸葛碑」,曬甲山也常被人們稱為「紅巖山」。
關於「紅崖天書」最早的文字記載始於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貴州圖經新志》中記載:「紅巖山,在永寧州西北八十裡。近山間居民,間聞洞中有銅鼓聲,或巖上紅光如火,則是年必有瘴癘。世傳以為諸葛武侯駐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貴州普安州(今盤縣)詩人邵元善的詩提及「紅崖天書」的形貌,而且還對其做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破譯,從而掀起「紅崖天書」破譯的第一次高潮。邵元善認為,「紅崖天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時與當地少數民族結下的詛咒盟誓的石碑。
清朝道光、光緒年間,由於民間收藏熱的興起,出現了「紅崖天書」破譯的第二次高潮。
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永寧州團首羅光堂為了晉級,想要拓印一大批「紅崖天書」,以送給頂頭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塗凸字面,使字變成陽文進行拓印,之後又命令工匠用錘鑽將桐油石灰剷平,讓人參照還殘留的某些筆劃,隨意亂刻上一些似文似圖的字,這樣就使「紅崖天書」的本來面目遭到了破壞。
上世紀90年代,隨著貴州安順地區行署發出百萬元懸賞破譯「紅崖天書」的消息,社會上掀起了第三次破譯高潮。
但是,自明朝弘治初年至今500多年,雖然參與破解研究「紅崖天書」的專家學者給出了40餘種說法,但是,他們的破解都存在諸多破綻或難以讓人信服的地方,能夠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破譯至今沒有出現。故有人認為「紅崖天書」的神秘性不亞於古埃及的金字塔、秘魯納斯卡地畫、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