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依飯節
2023-07-06 23:44:59 3
在仫佬族中,關於依飯節有著很多的傳說,但是不管有多少的傳說,依飯節的主要目的還是向祖先還願,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收,而舉行這種節日是有助於弘揚民間文化。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依飯節」是廣西羅城仫佬族最為獨特、隆重而又富於神秘色彩和鮮明個性的傳統節日,仫佬挨語叫「做依飯」、「敬依飯公爺」、「還祖選願」、「喜樂願」,是仫佬族祈神保佑豐收、人丁安泰的傳統節日。每逢辰且末之年的冬至前後舉行,持續3~5天。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一個宗族,同一個宗族的分支謂之「冬」。過依飯節,一般以「冬」為單位輪流備辦,需準備的物品有豬、羊、雞、鴨、魚、米、酒等。關於「依飯節」的來歷,有三種傳說與依飯儀式關係較大。
其一,傳說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間,得到守監梁、吳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當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後。危難關頭忽見一白衣姑娘,牽白馬前來相救。始祖騎馬騰空而去脫離險境。始祖發跡後不忘梁、吳和白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難呈祥之日為「依飯節」。
其二,傳說宋代天禧年間仫佬山鄉遭外敵入侵,梁、吳帶領鄉民鏖戰抗擊,不幸英勇犧牲。宋徽宗於嘉熙四年特封梁、吳二人為官,並建龕堂,規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請三元師祈神集福,祈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其三,依飯節是從紀念仫佬族英雄羅義和羅英父女倆的功德演化而來的。傳說羅義、羅英父女倆能射獅馴牛,又會墾荒忡地,使仫佬族人豐衣足食。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村村寨寨聚會敲鑼、打鼓、唱歌。久而久之,就演化為還祖先願的節日。如今人們還在節日裡唱歌、跳舞,舞獅、舞龍、唱彩調,熱鬧的笑聲迴蕩在寨子中。
青年們更是高興,他們到野外「走坡」。「走坡」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他們在山腳邊、坡上、路旁,互相以歌對答。小夥子先唱「邀請歌」,姑娘杆願意與之交流,則唱歌表示答應,至兩情相依時,則唱定情歌。悠揚的歌聲交織著青年們新的嚮往,給古老的依飯節增添了新的活力。
依飯節由公推或輪流的「頭首」組織籌備,在宗族祠堂或頭首家設祭壇。祠堂門外扎彩門,貼對聯「依飯三年樂一舉、輪誠萬戶慶千倉」和橫額「恭迎聖駕」。
依飯祭祀儀式由梅山教師公主持操辦。祭祀前,將36位神靈畫像掛於堂壁,面具擺放於祭壇桌上。祭祀時,除燃香燭擺酒菜外,還供放以紅薯、芋頭「牛」若干和糯米谷穗、五色糯米飯等。
您可能還喜歡:
精美絕倫的侗族銀飾文化
歷史悠久的侗族薩瑪節文化
漢族文化:漢族葬禮習俗文化
古老的侗族姑娘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