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白天會怎麼變化(夏至的物候現象)
2023-07-22 23:05:54 1
晨起關了空調,開簾推窗,熱氣撲面。
東邊升起的紅日,似燒紅的鐵餅,懸在澄澈的天空。窗前樹梢上,兩隻灰喜鵲喳喳叫個不停,仿佛在提醒人們:今天又是一個高溫日子。
記得初來鄭州時,即便盛夏,到了後半夜也是不用開空調的。如今,早晚的溫差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上班路上,車流如織。每輛車都是一個發熱體呀!熱量被四周高高的樓房圈住,久久不散。10多分鐘的上班路程,後背衣裳竟然被汗溼了一大片。
朋友說,今天夏至節氣呢,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
登臺長早下臺遲,
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
自緣手倦歇些時。
宋朝詩人楊萬裡所寫《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正好反映了此時此刻的炎熱天氣。
夏至是24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也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到了這一天,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午時(12點方向)。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24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華夏兒女智慧的象徵。我國先祖們根據大自然的變化規律,以及天象變化,判斷時令,開展耕種。其中,觀察北鬥七星的位置變化,是判定24節氣的重要依據。那時,先祖們每天黃昏時候,仰觀北鬥七星,發現在不同的季節,北鬥的方位和鬥柄的指向不同。人們從觀察記錄中尋找到了北鬥七星位置變化與季節變化的關係。於是,北鬥七星便成為了指示季節的星空標誌。
古人看到「鬥指午」,就知道夏至到了。正午時分,太陽接近直射狀,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的奇景。這一天,在我國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雲南的墨江都可以看到「立竿無影」的景觀。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古人稱「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說,過了三個庚日就是初伏。
庚日是古人的一種習慣算法。10天重複一個庚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
夏至節氣的物候現象十分明顯,主要表現為三候:
一候鹿角解。我國先祖們十分鐘愛鹿,將其稱為神獸、仙獸。鹿的角朝前生,古人將其視為陽生之物。在《易經》裡有陽極必衰的說法。夏至是盛夏的開始,也是陰氣生長的開始。因為盛夏就是極點,陽氣就要開始衰弱。古人們在生活中發現,到了盛夏,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反過來說,看到鹿角開始脫落,就知道夏至節氣到了。
自然界的動植物最懂得因勢而變,順勢而為。與鹿對應的還有一種動物叫糜。糜屬陰,到了冬至節氣,其角也開始脫落。古人認為,糜與鹿雖是同科,但二者一個屬陰一屬陽,分別代表著冬至與夏至節氣。
二候蟬始鳴。蟬生於盛陽,感陰而鳴。過了夏至日,雄性的知了感受到了陰氣初生,便鼓翼而鳴。小時候,過了夏至,常常在竹竿上綁一個小袋子去樹上捉知了。無蟬不夏天。聲聲蟬鳴告訴人們,炎熱天氣已進入高潮。也有人認為,蟬鳴不是在宣告暑盛伏天的到來,恰恰相反,它是在提醒人們:暑熱裡已有了初生的陰氣。
其實,荷花盛開也是夏至的物候現象。過了夏至,賞荷聽蟬,多麼的富有詩意呀。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一般從沼澤地或水田中生長了出來。夏至節氣處於夏季的一半,該藥草居夏之半而生,故曰半夏。到了夏至三候,夏天就過了一半多。喜陰的植物開始出現,說明此時的陰氣已經比「鹿角解」「蟬始鳴」所代表的那個時段,更多幾分了。
半夏的別稱很多,河南叫三葉半夏,湖北叫三步跳,貴州叫麻芋果,山東叫田裡心、無心菜、老鴉眼、老鴉芋頭等。半夏是一種用途較廣的中草藥,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能。
夏至節氣過後,天氣溫度持續升高,且溼度大、不時會出現雷陣雨。這個時節,適宜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來避暑。
節氣有物候,人可自我調節適應物候。所以,人要向自然學習,蓄勢待發,因勢而動,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