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念周總理的電影(這部紀念周總理的電影)
2023-07-23 14:44:11 1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這百年歷史,有許多重要事件不得不提,西安事變就是其中之一。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第一部力求完整、客觀反映這一史實的影片,當數1981年上映的電影《西安事變》。
電影《西安事變》海報
這部影片的誕生,可謂一波三折,從1962年開始構思,到1981年上映,隔了近20年。
《西安事變》劇照
導演成蔭很早就有將這段歷史搬上銀幕的想法。他的嶽父申伯純曾是楊虎城將軍的交際處處長,是中共地下黨與西北軍的聯絡人,他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能讓大眾了解那段歷史的真相。這恰好也是成蔭的心願。
1962年,成蔭寫了一個講述西安事變的劇本提綱,請示過周總理,周總理的意思是可以晚些時候再弄。1965年,周總理再次跟成蔭表示了自己的想法:趁很多當事人還在世,先收集材料,理清事實,把劇本搞出來,片子可以晚些時候再拍。
沒想到,這一拖就是十幾年,等大家再次提起這個拍攝想法時,周總理早已去世。
《西安事變》劇照
1978年,為了緬懷周總理,甘肅省話劇團和西安話劇院分別創作了話劇《西安事變》,尤其是進京演出後,大獲好評。文化部決定以話劇為基礎,拍攝電影版,並將任務交給了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則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崔巍。
然而,在電影籌備階段,崔巍因病去世。1980年,拍攝電影《西安事變》的重任落到了成蔭身上。
《西安事變》楊虎城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大潮下,導演成蔭和編劇鄭重決定重新構思劇本,力圖還原真實歷史。但即便到了拍攝階段,他們也心存疑慮。
關於《西安事變》到底要不要拍、拍的話要怎麼拍,業界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說:「重提『西安事變』,豈不有暗暗挑唆臺灣再搞第二次兵諫之嫌?這對於爭取臺灣回歸是不利的。」攝製組讓身在北京的王鐵成了解一下上面的精神。王鐵成在一次與鄧穎超見面時,專門提起了這部影片。鄧穎超說:「你們搞創作,你們就自己來嘛!」攝製組這才放了心。
《西安事變》周恩來
影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三十多個,歷史上大都確有其人,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演員,攝製組拿著原型人物的照片,跑了許多省市。
《西安事變》何應欽
那時,攝製組在東北找到一個外形非常像張學良的演員,「可是演來演去頂多像個營長,連團長都夠不上」,倒是原定飾演特務頭子戴笠的演員金安歌演技過關,與張學良又有幾分神似。後來,金安歌飾演的張學良,被譽為新中國電影史上還原度最高的少帥形象。
《西安事變》張學良
此外,著名的蔣介石特型演員孫飛虎也是由這部影片發掘的,那時的孫飛虎,還只是貴州省話劇團的一位話劇演員,從未拍過電影。也是從這部影片起,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的「黃金搭檔」「最高配置」之一正式形成——由古月飾演毛澤東,王鐵成飾演周恩來,孫飛虎飾演蔣介石。
《西安事變》蔣介石
為了改掉演員的話劇範兒,塑造真實自然的人物形象,導演成蔭可謂煞費苦心。
孫飛虎剛開始拍戲時,腰板老挺著,一副「委座」的架勢。導演成蔭一喊「開始」,孫飛虎就拿「範兒」。為了糾正他這個習慣,成蔭說了一遍又一遍。
《西安事變》蔣介石
同為話劇演員的金安歌和辛靜也是一樣。拍攝張學良和楊虎城動員「兵諫」的戲時,剛一開機,成蔭就喊了停。成蔭問金安歌和辛靜:「你們站定幹什麼?」金安歌回答:「觀察一下,人員是否都到齊了」。成蔭說:「為什麼非要站定觀察呢?一邊脫大衣,一邊走為什麼就不能觀察呢?」金安歌回憶拍攝這場戲時,感慨地說道:「雖然銀幕上呈現出來不過短短幾秒,但站定不站定,得出的藝術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人為的表演,後者是真實的生活。」
《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
此外,影片中的人物造型、習慣、語言,美術布景,故事情節,全都依循史實,開當時類型影片風氣之先。
《西安事變》劇照
1981年,電影《西安事變》上映,內地觀影人次多達四億五千萬。影片還在香港連映二十多天共472場,觀影人次達25萬,許多臺灣同胞也特意趕到香港觀看影片。香港《文匯報》評論說:「這是一部真正的大片。」
1982年,《西安事變》獲得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6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以及最佳化妝獎。
-- END --
| 這是「觀影學黨史」系列的第 4 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