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麻花三部電影作品(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
2023-07-23 13:58:18 2
極客公園作者:楊雪
我常說,看電影像吃飯一樣,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對一部電影好評與否,通常取決於個人的口味。所以寫影評去評論一部電影,也通常只是表達一下個人感情。
對於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我直接給出觀影后的感受:一部拍攝手法上的業餘選手,劇情設計上的成功者,給目前的國產電影市場一個大耳光。
以及,最重要的是:不要講《夏洛特煩惱》續集的期望寄予它,《驢得水》實際上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夏洛特把人看笑,驢得水則負責把人看哭。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簡單概要劇情:
民國時期,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教師,從大城市來到偏遠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校。學校待遇慘澹、生活艱苦,他們為了緩解財務緊張的狀況,拿運水的驢子虛設了一個名叫「呂得水」的老師吃教育部空餉。不料教育部突擊檢查,書生們手忙腳亂臨時抓了個目不識丁的鄉村銅匠,把他訓練成「呂德水老師」,以求應付上級領導。
不料,冒牌「呂得水」竟然被教育部評為先進分子,獲得了美國人的慈善資助,美國人要來實地考察,要穿幫了——於是,一個無奈謊言引起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就此展開。
有人將其歸類為典型的諷刺喜劇:影片的前半部分讓人笑到前仰後合,後半部分令人坐立不安;前半部分搞笑,後半部分催淚;看似喜劇、誇張,實則陰差陽錯,是一出砭時弊的悲劇。
故事的重點放在這群老師為了「圓謊」而不斷跌落到更深淵的部分。圓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悲劇不斷發酵、擴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展現出小人物的悲哀。本來是為了圓謊,但之後發生的事情卻觸發他們對欲望、權利、教育以及其它人生問題的思考。為此,他們又展現出小人物可悲的一面,原則、底線,有人受不住,有人開始拷問靈魂。
所有人都在經歷矛盾,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故事中的小人物與銀幕前看電影的觀眾一樣——他們在面臨選擇時候的表現,像極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模式。你會聯想到如今大城市生活中的千萬螻蟻,你會想到萬惡的戶籍制度和當下中國的教育模式,你會想到很多……想到你其實就是他們的其中的一個,竭盡全力活下去,卻抵擋不了世道的碾壓,如此一般,只能苟且。
有人試圖反抗,可最終發現,在欲望、權利與利益面前,原則和信念如此不堪一擊。然後他們選擇服從,是束手就擒還是放棄實際上比掙扎來的更輕鬆容易?
這些角色、小人物,原本可笑、可憐、罪有應得,你覺得他們被人嘲諷也並不值得同情。但你繼續看下去,發現他們其實和你一樣,心裡其實有個美好的願景,但只是對現實無力,不得不荒誕面對。這時候,你再看到他被人羞辱,是否還會想當初那般心堅如磐石?你是否會就此悲從中來?
摧殘美好,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驢得水》至此就徹頭徹尾變成了魯迅先生口中的悲劇。幾經扭曲,一個笑話背後人性被剖析地一乾二淨。
《驢得水》脫胎於高認知度的同名舞臺劇,這既給電影帶來新鮮血液,也讓它呈現出一些舞臺劇所特有的「缺點」。比如,有人詬病該片一股話劇腔調,演員們的對話和電影中的生效都充滿劇場感。但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當戲劇化的語言遇到演技嫻熟的演員,其對劇情的展現豈不是更飽含情感、一氣呵成?(此處摻雜一句個人評論:張一曼可是國內話劇女演員中數一數二的了。)
一個小山村裡的波瀾,卻折射出現實社會中真實生活——這可能就是電影的意義,讓我們思考那些在現實中被習以為常的規則。
電影還是生活,荒誕還是現實,誰能分得清楚?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