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觀後感
2023-08-01 07:56:23 2
漂流?一個我從未想過要實踐的字眼,卻勾起了我無限的遐想:一個也許是被放逐的流浪者,在一片荒涼之地,過著我們所認為悲慘的生活……於是我翻開書卷,走進了魯濱遜的內心世界。
在書中,我如同親臨了魯濱遜的一生:他於163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但他有一顆冒險的心,促使他拒絕父親對他人生的安排。於1651年未經父母同意,毅然決然開始了首次遠航。在航行中他遭遇幾次波折,後在葡萄牙船長幫助下,在巴西創建了不小規模的種植園。但不安於平靜的他,於1965年再次出海遠航,卻突遇狂風驟浪,全船11人,只有他在孤島上得以生還。為了生存所需,他先後自主學會了扎木排、搭帳蓬,捕捉並飼養山羊,還將從沉船上找到的水稻和大麥的種子大面積地種植起來。在島上安全度過了23年後,島上又來了一群食人族,魯濱遜救出了個俘虜並為他取名為「星期五」,從此成為他唯一的忠實僕人和朋友;後來,他們幫助一艘英國商船擊潰暴徒,奪回商船,並把暴徒留在島上,規定要把島打理好。35年後,魯濱遜才帶著「星期五」回到物是人非的家鄉。
至此,故事落幕。我也仿佛認識了一個真實的人:他壯志淩雲,忠於自己內心意願和夢想,斷然拒絕家庭所安排的人生;他機智果斷,在淪為奴隸之時巧妙自救,船隻觸礁將沉沒時他僥倖逃生,在面對食人族時他英勇救出「星期五」;有時他心靈手巧,削木拼出椅子、桌子,挖泥試用曬、烤等方法造出陶器、瓦器。
而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他也會遇到困難,也會迷惘。而這時,他會冷靜思考處理事情的方法,理性地直面困難,對自身處境進行正反兩面的解析,使自己能擁有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生存心態。
而每當我讀到一些精彩段落、感受人物所體現的精神時,總能想到另一些人,如本書作者丹尼爾?笛褔,他的人生也幾經波折,經商,先後兩次破產;寫書及演講,卻曾三四次被捕;儘管命運坎坷,但他仍忠愛寫作。於1719年發表《魯濱遜漂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成為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而和魯濱遜一樣樂觀、積極地生活在荒島上的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即本書創作原型),他曾於1709年9月,慘遭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智利附近的一個荒島上,於4年多後被航海家發現。在這段時間內,他即使被晾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也從未放棄生存。
也許你還覺得魯濱遜只是個小說人物,但他那種百折不撓,堅持不懈,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進取的冒險家精神定會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