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翠軒茶苑品味蘇州茶文化(說蘇蘇州這些茶)
2023-08-01 02:51:12 1
春日暖陽下,泡一杯新茶,可以算得上一樁賞心樂事。對春日蘇州的種種期待中,也是少不了這一杯飽含天地靈氣、令人神清氣爽的新茶。那麼,何不到蘇州吃茶去!
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蘇州佔有一席之地。不過,蘇州出產的茶葉,到明代才開始出名。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廣志繹》中寫道:「虎丘天池茶,今為海內第一」,他評價,此茶「茶品甚佳,然以人事勝」。——「以人事勝」,這道出了蘇州茶葉的最大優勢!蘇州不一定是中國最適合茶葉生長的地方,但是蘇州茶葉加入了最為用心的人工。這和蘇州其他優質農副產品一樣,走的是小批量精品路線。
王士性比唐代茶聖陸羽涉足之地更多,雲南、四川等地的茶也品嘗到了,因此,對全國茶葉的品評更全面。王士性認為,茶葉從生長出來到製作完成,經歷「採、揉、焙、封」四步法度,蘇州人制茶技藝「錙兩不爽」,就是一點沒有差池,處處講究。
虎丘天池茶,雖質量上乘,但實在太珍稀,沒能延續下來。如今,只能在虎丘後山的「雲在茶香」附近,找到一片虎丘茶的茶園。頗有趣的是,虎丘綠茶沒能很好的傳承,虎丘花茶倒是特別有名,產自虎丘周圍的蘇州茉莉花茶,廣受北方人民的喜愛。
要說真正讓蘇州茶葉長久、穩定享有大名的,還是後來誕生的新品種——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歷史充滿著傳奇色彩,獨獨生長在太湖裡的洞庭東山、西山兩個島。民間原本俗稱「嚇煞人香」,乾隆皇帝覺得太俗,南巡時將這種還未入流的茶葉改為「碧螺春」。從文獻記載來看,確信碧螺春起於清代中期。
穹窿山茅棚塢的春茶。
除了洞庭東西山的碧螺春,大小貢山島的貢茶、天池山的茗毫、穹窿山茅棚塢的春茶、大陽山的白龍茶也都是不錯的。哦,不要忘了,常熟虞山的寶巖,也出產上佳的綠茶,周圍都是茶園的劍閣,更是品茶的好地方。
泉茶一味。虎丘茶在明代馳譽天下,恐怕與虎丘的泉水好有關係。虎丘第三泉奔湧而下,穿過千人石,匯入點頭石邊的白蓮池,再穿過五十三參,流入養鶴澗,形成虎丘東西向的一條「緣溪行」尋幽線路。
白雲泉。
說起泉水,還要提一下鼎鼎大名的天平山白雲泉。因為白居易的一首禪詩,白雲泉聲名鵲起。如今,當你登臨怪石滿山的天平山時,白雲泉茶室可是不能錯過的去處。一根竹管引出山泉,讓你參悟「雲自無心水自閒」。
吃茶用的水,蘇州人還創新出用「雪水」。《紅樓夢》中描述,帶髮修行的蘇州女子妙玉在大觀園裡招待貴客時,就用幾年前在光福玄墓山蟠香寺梅花上積攢下來的雪水泡茶。光福玄墓山確有其山,蟠香寺也確有其寺,光福又是梅花勝地,可見,曹雪芹絕非信口開河,是有實際的生活經驗,才將這種風雅習俗寫進了著作。
好茶,確實常與禪寺有不解之緣。東山紫金庵在山塢之中,這座南宋時期的寺廟,以宋代彩塑著稱。在紫金庵中飲茶,遠望滿山枇杷,你就懂了「大樹底下種碧螺春」的道理,也知道了為什麼碧螺春是帶果香味的。
文人雅士喜歡在山水之間品茶。比如,文徵明喜歡帶著珍稀的虎丘茶,到蘇州周圍的各個山頭找泉水,讓童子生爐烹水煮茶。而市井百姓則喜歡在茶館裡吃茶,同時談談生意、說說新聞、聽聽評書彈詞。茶館,本就是蘇州人的娛樂交際場所,蘇州的書場大多和茶館完全混同,在大街小巷、城鄉市鎮處處可見。
如今,昔日蘇州名門望族的園林、大宅多已向公眾開放,並且一般都配有茶室。其中,藝圃、禮耕堂的茶室,分別堪稱夏天、冬天的最佳茶室。藝圃極小,其茶室建築延光閣簡潔不突兀,恰好能夠欣賞全園景色,特別是夏天,打開窗戶,荷風撲面,心定神爽。禮耕堂的茶室,是典型的廳堂院落式,暖爐置於室中,高高的廳堂內暖意融融。
蘇州人還為茶水配備了大量茶食,採芝齋、稻香村、葉受和等老字號,主業都離不開製作茶食。蜜餞、糕點、各色果仁等茶食,原料基本產自蘇州鄉土,這也是蘇州茶文化「以人事勝」的又一例證吧。
推薦蘇州特色茶館:
紫金庵茶館、耕豐茶館、瓦庫茶館、網師園茶室、藝圃茶室、聽楓園茶館、挹翠軒茶苑、虞山劍閣
>>>>>>歡迎關注微信號訂閱號:說蘇
ID:gh_56b93f63348a
(溫馨提示:請長按加粗字複製,在微信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公眾號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