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湖的觀後感
2023-08-01 03:02:48 2
西湖觀後感篇一:西湖遊覽有感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秋日的杭州,讓我目睹了這座城市的秋風送爽、似水柔情,嫵媚而溫情。其中西湖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上周再次遊覽了西湖的風採,至今仍是縈繞於懷,令人難忘。
有人說杭州的美麗,猶如一個嫵媚的女人。的確,這是一個秀麗的城市,人們喜歡杭州,很大的原因就是喜歡西湖。它像一首詩,又似一幅畫,不論是居住在這裡的人還是匆匆而去的過客,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果然名不虛傳,杭州是個讓人朝思暮想的城市,西湖是一個讓人留連忘返的地方。
行走在西子湖畔,西湖還是那麼美,遠處群山含黛,近處湖光粼粼,這裡稱之為人間天堂絲毫也不為過。泠泠的西湖水就像一雙女孩子的眼睛,清澈的明眸裡閃著靈動和寧靜,幾分嫵媚,幾份羞澀。岸上楊柳依依,四季常青的香樟樹張開傘狀的樹冠,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斑斑駁駁地灑在湖面上。難怪西湖是這樣的美,千百年來始終向人們詮釋著她迷人的魅力。
西湖的美是詩情畫意的美,白堤與蘇堤是被世人代代傳誦的不朽的詩篇。兩位生活在不同時代的詩人,兩位封建制度下的舊時官員,雖然他們處在不同的時代,卻有著驚人相似的神來之筆。縱然他們滿腹經論,才高八鬥,但是倆人同是仕途多舛,懷才不遇。但是,錢塘的百姓沒有忘記他們,美麗的杭州西湖沒有忘記他們,白堤與蘇堤就是樹在世代老百姓心中的無字豐碑,記錄了兩位封建官吏造福百姓的無量功德。
踏上堤岸,心裡有無限的溫潤,我似乎如江南人一般變得多愁善感了。雖然,白居易和蘇東坡當年任職杭州時,興修水利,疏浚西湖,將湖底清理的淤泥堆成了這浪漫如詩的白、蘇二堤。但作為詩人的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朝代,卻有著相同的視角,都有著詩人的博大情懷。
特別是宋朝時期蘇東坡在擔任杭州太守的時候,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實事,也留下的不少的傳說和佳話。並為西湖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傳世之句。
走在西湖岸邊,頓覺心曠神怡,遠處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時值秋風颯颯的十月,江南的煙雨依然滴滴答答地迎接著我,那潤物細無聲的煙雨,像是輕柔的細紗,若有若無的飛揚著,如夢一般地瀰漫著。它讓遠山朦朧得更加悠遠,讓西湖柔媚得有點失真,那些打著雨
傘丁香一樣的江南女子,猶如行走在水墨畫裡,行走在吳儂軟語的越調裡。這種不一般的感覺,讓我的心情也浸泡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中。
西湖美就美在山水,美在人文,一個景點就是一個美麗的神話、一個千古絕唱的傳說、一個令人感慨的掌故。西湖聚山水之秀色,薈人文之精華。魯迅先生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白蛇傳》的神話故事、近代史上六君子與六和塔的佳話,使我知道了杭州西湖,萌生出剪不斷的西湖情結。能在煙雨中暢遊西湖,是我多年追尋的夢,是西湖美景對我的誘惑,如今能在西湖的山水間訪古覓跡,使我一睹西湖芳豔的夙願得以實現。
西湖是數千年中國文化典故沉積最多的地方,都說江南的山水多情,就連走在西子湖畔的不經意間,都會感受到一份絕世的愛情讚歌。此時此刻,忘了身在何地,仿佛時間已經被凝固,一堤、一橋,都是一段歷史,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繞著湖,撐著傘,慢慢的行走,時光似乎已經在這裡駐足。此時,我聽到遠處傳來了「梁祝」的小提琴曲,才將我的思緒從遐想裡拉回到現實中。
就西湖而言,我喜歡她的秀麗淡雅,更喜歡西子湖畔的青山綠水,這是因為每一座山就有一份牽掛,每一捧水都是一種相思。迷人的西湖啊,總是被濛濛細雨籠罩著,溼潤了臉頰,卻執著了心懷??
其實,我懂得江南煙雨的絕妙,更懂得韻致的江南和江南的韻致,在江南的煙雨中,我沒有醉臥客船,我只是在煙雨中張望,盼望在鋪著青石板的小巷裡,能遇見一位打著雨傘的丁香姑娘。但是,至今我還沒有尋覓到,我只能靜靜地站在窗前,看著煙雨裡幽長的小巷。
不管什麼季節,不管什麼天氣,西湖的詩情畫意隨處都是,哪怕你再留神也會絆著你,那千年的江南風情早已把西湖過濾成如窖酒般的純香,哪怕你不是詩人,隨口也會詠出一些詩詞來。這就是西湖,一塊掛在江南胸前的美玉,看慣了多少春花秋月,又被多少人的故事滋養的如此溫潤。
西湖本無語,是每一人把它裝點後又斑駁脫落,歷史的餘溫已不再燙手,西湖的夜晚想必也無夢。這裡被無數美文佳句裝填過,滿得連寫意的空間都不再有,西湖的煙雨,朦朧得有些詩情畫意,讓人感覺到她文化的深邃與歷史的久遠。我喜歡餘秋雨對西湖的概括:「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於是變得沒有朝代。它匯聚了太多的方位,於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縹緲。」
此景此情,讓我再一次迷醉在了西湖的懷抱裡。
我知道:西湖是不會知道我來看過她的,我也不敢留下我的痕跡,怕驚擾了她沉睡了千年的美夢,只有悄悄地來,再悄悄地走。只是,我還是忍不住帶走了她的一些東西,比如說她的味道,她的氣息,還有她的故事。
西湖觀後感篇二:《西湖印象》觀後感
天還微亮著,視野裡是整片的嶽湖,靜靜的停著只畫舫,本以為演出區域只是這片水域的一小部分,開場燈光一亮才發現原來這整片嶽湖都是背景。湖中的畫舫,遠處的橋、亭,環湖的樹...全部在燈光的作用下融成一幅畫。
沿孤山「樓外樓」往北,堤岸旁種了一大片桃樹,把個西湖襯點的格外妖嬈。這個季節的西湖遊人也特別多,熙熙攘攘,卻不見嘈雜,因為瀰漫在湖中的煙氳,湖中清澈的綠水,都讓人不忍心高聲,不忍心打破這寧靜!還是擇一石凳,痴痴望著美景,呆坐半天!遠山青眉如黛,輕嵐繚繞,雙峰插雲的就是南高峰、北高峰了,「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煙藹中,春來愁殺儂。」美景當前,真的是愁煞了!
孤山地勢不高,四面環水,卻是絕妙勝地。遠處小瀛洲,亭臺軒榭依然可見,不過霧蒙蒙的,看不怎麼清楚,去上面須坐畫舫,想來住在上面必是一種享受,每天對著空濛的山色,過著恬靜的生活!而山頂茶室隱約飄來的絲竹之樂,帶著江南的底韻,更令人心悠悠的。
順著平湖秋月慢慢往斷橋走去,堤岸邊間隔種的是一株柳樹一株桃,這也是白堤的特點。此時桃紅柳綠,綠草芳菲,如詩,如畫,如夢境一般。站在橋上一望,湖之瀲灩,經久不絕。不過,斷橋自古也是以「斷橋殘雪」為名,現今的暖冬,影響看來也是大的!
入夜的西湖更是熱鬧,環繞著湖濱公園一帶,一盞盞仿古宮燈發出淡雅的光芒,印在湖水中,隨著水波的起伏,交相輝映!西湖邊的人文氣息是比較濃厚的,杭城的人們成群圍在湖邊,議論著,歡笑著!
故事很印象,情節很朦朧,大量運用了荷葉、紅魚、斷橋、蝴蝶、扁舟等等這些元素,演員踏水而舞,如夢如幻。水袖、長衫、絹傘,頗有些古風。演出期間,不時有一兩隻鳥兒飛過,好像也是這演出的一員,想必這正是實景演出的絕妙之處吧。
《西湖印象》中的音樂也很不錯,很迷人也很好聽的音樂!讓人陶醉在如痴如畫的西湖當中。
由張藝謀導演的景觀音樂劇《印象西湖》,邀得國際音樂大師喜多郎為其創作主題曲《印象西湖雨》,王潮歌作詞,張靚穎演唱,
?喜多郎的音樂還是他慣常的調調,靚穎演唱的主題曲先後出現了兩次。隨著劇情的展開,三角型噴水支架緩緩升起,水霧瀰漫,營造出雨西湖如煙如霧的景象,主題曲也第一次從此展開。雨還在下,落滿一湖煙。斷橋絹傘,黑白了思念。誰在船上,寫我的從前。一筆誓言,滿紙離散...?歌與景交相輝映,歌詞也將整個劇情交待了個大概。一首歌,卻展現了演唱者不同的音色及唱法。既有輕柔的淺吟低唱,也有爆發力極強的高音的演繹。中段過門好似隨意哼唱的旋律,時而跳躍時而舒緩,到最後這音色竟與背景的樂器融為一體了,當真好聽。感覺裡面的電子樂和聲效果很好,給人一種很和諧的感覺!吉他電子和聲搭配海豚音,敢說這是獨一無二的吧!
《印象西湖》,一部很值得大家看的音樂
劇,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去看看!太佩服了!
西湖觀後感篇三:《西湖民間故事》讀後感
暑假裡媽媽推薦我看了《西湖民間故事》這本書。書裡面講的都是關於西湖山山水水的民間故事。雖然沒有漫畫書那樣五顏六色,但是我一翻開看,就入迷了。
《西湖民間故事》裡的「明珠」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妻,他們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雕琢了一顆美麗的明珠。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看見了,想佔為己有,就派了天兵天將去搶。在搶奪的過程中,這顆明珠掉入了人間,正好掉在我們杭州,化為美麗的西湖。夫妻倆捨不得離開明珠,他們就一個變成鳳凰山,一個變成玉皇山,一直守護著西湖這顆「明珠」。
書裡還講了錢王射潮、白娘子、東坡肉等許多和西湖有關的民間故事。我一邊看一邊想,下次爺爺奶奶來杭州西湖的時候,我就可以一邊介紹西湖,一邊講民間故事給他們聽了。他們一定會誇我是個小導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