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評價規劃設計(上海設計100院長導讀)
2023-07-14 22:07:58 2
——「服務城市」版塊導讀: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
無論在城區還是鄉村,城市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建成空間環境。「服務城市」版塊將從市政景觀設計、建築設計、城市服務和城市家具、街區園區規劃、室內設計、城市更新和鄉村更新等六個議題介紹上海在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中的空間力量。
D1-D8市政景觀設計
市政景觀是由公園、水體、道路等要素組成的城市綜合性景觀體系。公園設計既為城市發展提供綠道,也是大型節事活動的發生場所;水岸設計則要兼顧生態和遊覽的雙重需要;景觀和建築相互配合,可以在晝夜生活中提供絢麗而安全的城市環境。
D9-D25建築設計
優秀的建築作品給人以藝術享受,並培育城市文化。當下都市的人文、商業、醫療、教育、酒店、住宅等各種建築類型都在探索空間演進的新可能。其中既有上海圖書館東館這類守護知識傳統、探索公共文化形態潛力的圖書館空間,也有天文館這類面向未來,以自由瀟灑的形態嘗試宇宙科學向空間轉譯的科技類建築。
D26-D34城市服務和城市家具
城市服務和城市家具面對當代城市快速擴張的現實,為日常和城市搭建更緊密聯繫的橋梁。公共藝術裝置為城市品質施加觸媒;城市座椅則以多重功能尋求場景創新;服務站和取水站則在刻畫自身的視覺「性格」特徵;遊客中心和驛站則重視地方性和建造傳統。
D35-D43街區園區規劃
高品質的街區與園區規劃不僅可以提供精彩的建築單體,還能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例如醫療康養需要多種科學場景的配置;文化創意空間則以細節化的把控加深身體體驗。更大尺度的城市片區規劃則重視解決複合議題,如基礎設施、遺產保護及城市風貌等。
D44-D52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面對既有的建築邊界,力圖自內向外打開業態組織、材料建造和空間美學的新潛力。它既涉及老房子的空間改造,也涉及養老空間的類型學更新;既涉及工業化、一體化的地鐵站點設計,也涉及宗教空間的當代詮釋。
D53-D63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
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是內向的設計前線,它不僅面對未來,也身負傳統。城市歷史街區與工人新村涉及傳統生活的當代延續;電影院和菜市場則是當代快速演進的傳統空間類型;鄉村振興則在文旅經濟的現實語境中探索地方傳統與新興鄉村模式結合的新路徑。
整體上,上海正在浮現一種新的設計文化趨勢:以多元設計策略,在當代全球城市前沿中,形成「設計之都」的空間創新力量。
——「洞見未來」版塊導讀: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胡飛
設計是一種策略性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創新的產品、系統、服務及體驗,旨在驅動創新、促發商業成功及引領更好質量的生活。
今天,無人駕駛、概念飛行、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讓過去「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些浪漫的想像,正通過前瞻設計正在成為自主創新的現實。設計通過重新界定問題和機會,為展望未來提供了一種更為樂觀的方式。
E1-E10未來交通與高端裝備設計
共享出行、全自動駕駛車隊、概念飛行器,智能網聯和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將推動公共運輸不斷優化升級,「出行即服務」的全新體驗觸手可及;全自動駕駛搭載智能醫療設備,後疫情時代的移動醫院將成為可能;形式多樣、功能精準的智慧機器人也將遍布在未來城市的豐富場景中。看設計,見未來!
E11-E19人工智慧與集成電路設計
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市場應用背後的核心是集成電路晶片。實現海量數據存儲又具備深度智算能力的中國「芯」正不斷湧現,以產業應用為目標,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東數西算」和新基建工程的高端伺服器,以高負載、高性能、高效率,實現萬物互聯。小晶片、創未來!
E20-E33數字設計
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虛擬實境、全息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活工作場景將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也將加速數位化服務發展和服務數位化進程。元宇宙時代的數字設計將促進虛擬與現實世界的融合發展,「跨端」網絡效應、本地網絡效應和信息網絡效應都將更為顯著甚至形成共振,進而形成跨時空視覺化感知、碎片化虛擬性體驗、交互性分享式生產、多元快餐化風格。融數字,品未來!
E34-E45會展設計與裝備
未來會展將打破傳統的「鏡框式」展覽模式,不只是光、影、聲、色,也不只是形式多變、姿態靈活、動感十足、效果炫酷,更是多屏與跨屏裝置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共構、現實與虛擬的競爭、主動即時的交互與嵌入、五感融合的場景和沉浸,以更多元、非主流的形式展現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價值。建上海,築未來!
E46-E55設計事件、設計教育
通過數字影像交互、黃浦江光影秀等,讓廣大市民遊客認識城市、了解城市、親近城市,沉浸式地展現上海這座「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通過一系列設計教育和設計事件,促進實現產教融合、設計扶貧、鄉村振興。這既是對歷史的回顧,又是對現實的表達,更是對未來的思考……教設計,育未來!
——「賦能產業」版塊導讀: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高矚
我國正在由「製造大國」向「設計大國」發展,「中國製造」將進一步走向「中國設計」「中國智造」,在產業鏈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綜合效益,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跨學科、超學科思維引領的時代背景下,設計研究呈現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產業化、集群化的顯著特徵,工業設計與製造業已經實現新的深度融合,驅動產業創新可持續發展。「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們正通過一個個優秀設計驅動創新力,發揮創造力,提升產業價值。
A1-A14交通工具設計
出行是人類最普遍的需求之一,人、物、信息的充分有效流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新交通工具設計正在革命性的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和體驗。智能化、個性化、審美、舒適性正成為新交通工具設計最典型的特徵。智能和新能源汽車以理性設計表達高階審美,用匠心雕琢每一個細節,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智能駕駛和出行體驗。先進的軌道交通和高端的海工裝備,集工業設計、現代智能科技和商業價值於一體,龐大的設計體量處處透露出細節的精緻把控。設計正成為城市交通中亮麗的風景線和海空交通的生命線。
A15-A31智能裝備設計
人工智慧是人類智慧的集大成體現,是最為集中的體現了多學科協同、發揮設計創造力的領域,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各個領域。智能裝備在現代工業生產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人工廠、無人配送、無人服務等已經頻繁出現在現實中。人與智能機器相處,已經成為現實。人性化的服務機器人,科技感十足,人情味滿滿,人機互動,情趣盎然,成為了您貼身的智能管家。高度集成的工業機器人和高端裝備帶你體驗精工的美學設計,深度學習、高階算法、精準智能、柔性多用,體現出現代融合設計的特徵,高精度、高頻響的力控能力,以設計來助力機器出色完成各項任務。
A32-A44產線、環保與智能終端設計
不同於面向生活的產品設計,工業機器裝備往往給人以「塊頭大」「體量重」「結構雜」「冷冰冰」的感覺,然而,工業設計讓他們變得更加靈活、更有溫度、更具靈魂。設計將複雜的技術變成了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通過對技術、美學、人機、成本、市場、品牌等多個維度的演繹,創造出感性與理性碰撞後的產物。設計培育產業新興活力,設計創造產業發展價值。
A45-A51管理信息平臺設計
傳統的造物設計,專注於有形的產品,而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軟體等技術為依託的數位化設計,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助力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打造數位化國際化都市已成為當代人的使命。工業軟體作為「卡脖子」工程,我們一直受制於人,其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突破依賴於長期的攻關和積累。雲計算作為新基建的算力基礎,是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的技術支撐。設計想您所想,先您一步做好服務。
A52-A60服務設計與品牌設計
「物有形境無界」,人們對美的探索和追求是無止境的。設計是思考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設計,在流程優化、客戶感知、互動體驗、價值提升方面進行優勢挖掘。新品牌的打造、老品牌的煥新、IP形象的策劃,都源於設計師對「人」與「物」關係的探究。生活的美對你來說,是暢快的「吃喝玩樂」,是深刻的生活體驗,還是斑駁的歷史感知?設計將帶給你全新的視覺盛宴。
工業與設計的碰撞,算法與機器的融合,精度與控制的交互,設計賦能產業煥發生機與活力,不斷創造新的藍海。(完)
編輯:鄭瑩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