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場景詩句(南方有些地方把春天插秧叫ban禾)
2023-07-14 18:53:32 1
冬天已經到來了,春天不遠了,那是播種的季節。春耕生產,對南方來說,插秧是必須的一個工序。以前缺少機械,插秧全靠人工,古時就更不必說了。真是面朝田地背朝天,水氣蒸、酷陽曬。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宋楊萬裡在《插秧歌》裡這樣描述: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湖南湘中等地把插秧也稱「ban o」。「o」是禾字的湘方言轉音。那麼,「ban」是什麼字呢?有人依音把「ban」寫作「扮」,扮禾?也有人把"ban"寫作「拌」:「拌禾」。
眾所周知,漢字六義,但絕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形聲結合,讓漢字具備了特殊的表音表義風格,在世界語言之林中獨具魅力。因此,「ban」字,不管是「扮」、還是「拌」,都只是徒有其音而無其意。均非本字。那麼,「ban」倒底是什麼字呢?
翻閱眾多字典辭籍,不得其解。直到看到這麼一個路牌:
白湴冚,是廣東省佛岡縣的一個村名。眾所周知,廣東許多地方不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白湴冚,後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一查字典,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湴」就是讀作「ban」(四聲)!而且意思也是深的淤泥的意思。
這樣一看,「ban o」兩字當作」湴禾」:把禾苗插進深深的田泥中,也插下一年的希望,期待秋天的豐收。「湴」意為「淤泥」,為名詞,這裡活用作動詞,是古漢字的常見語言現象。釋字難,農生更艱。楊萬裡是到湖南作過官的,他本是江西廬州人,當過贛州、零陵的基層官員,對農事不陌生。湴禾的場景他常有筆觸,在《農家六言》他又寫道:
宋:楊萬裡
插秧已蓋田面,疏苗猶逗水光。
白鷗飛處極浦,黃犢歸時夕陽。
最後,說下冚字。懶得碼字了,見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