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之上完整劇情分析(懸崖之上的結局)
2023-07-15 11:09:36
什麼電影才能稱之為好看?邏輯不空洞,首尾呼應,看完能讓人引起強烈共鳴的,這麼多年,讓小嘆比較佩服的就是《我不是藥神》和《紅海行動》,沒有過多的煽情,講述的都是平常人的故事,卻能讓人潸然淚下;當軍人為了國家利益而戰的時候,那些真實的血肉之軀也會受到無盡的折磨。
《懸崖之上》雖然是五一檔評分比較高的電影,但小嘆看完終究有點意難平,好似一塊巨大的餅,吃到一半,發現是空心的,並不飽腹,為什麼說《懸崖之上》不夠完美,主要存在3大邏輯漏洞!
四個人就那樣從天而降,就真的不怕遇到危險嗎?沙溢出現的那個角色,瞬間成炮灰,是為了展示四位特工的強大嗎?在火車上碰面的時候,眼神不夠淡定,專業的特工,應該知道如何隱藏自己,他們的表情就不淡定,所以很容易就被發現了。
還有小蘭跳窗之後,沒有人找到她,她還能順利地混入城裡,就有點不靠譜,街上沒有一個日本人,仿佛特工就在一個無人巡視的城市,可以任意妄為。
細細看來,確實處處都有邏輯漏洞,為何會被觀眾忽視了,因為導演在布景上做得很優秀,只顧著欣賞美麗的構景,就忘記去分析人物的動機,內景的黃,外景的白,特務的黑。
它是合格的張藝謀的片兒,但不合格的諜戰片兒。作為一個諜戰片,應有的元素缺得太多,沒有對於間諜與特務心理的描寫,沒有在敘事上的錯位與交叉,也沒有在對話中的試探暗示和猜疑。
剛開始的四個人,很容易就看得出張憲臣是佼佼者,可以說整個任務完成最主要依靠的人物還是他,小蘭對他信任,觀眾對他也很信任,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周圍的環境,也能夠清晰辨別危險。
可為什麼張憲臣會因為找兒子被抓住,他是特工,經過專業訓練,就算有七情六慾,能不能選個安全的時間點,他現在正在執行秘密任務,這個任務的周期不會很長時間,他大可以跟著兒子找到他們的藏身所,等任務完成了再去找他也不遲,個人在觀劇的時候,看到張憲臣搖著兒子的肩質問:「你是不是在這裡很久了,你是不是有個姐姐?」就覺得很疑惑。
別說小孩子不認識他,就算認識他,難道一見面就要給他正確的答案嗎?萬一是壞人呢?張憲臣被打成那個樣子還要搏鬥越獄,也是神來之筆了。
雖然展示了張憲臣不屈服的決心,但他真的有那麼大能耐,是把國軍的那些人當傻子嗎?倒不如他直接被抓,然後周乙跳出來,幫他報仇來得好,這樣也能展現周乙的內心活動,不然張憲臣憑什麼相信周乙,說實話,小嘆在觀影的時候,一度在懷疑周乙是壞人,難道張憲臣絲毫沒有懷疑?
結局給觀眾營造了一種「黎明」,可真的是黎明嗎?周乙是不可能繼續回去潛伏的,因為他已經暴露了,周乙的死,在劇情中是必然,那周乙是怎麼死的?
根據電影給出的信息,不難猜測,周乙將死於口服的氰化物藥片。當他完成張憲臣遺願,幫王鬱找回孩子,他就下定了犧牲的決心。他去殺了謝子榮,一是為同志報仇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為組織及時止損。
謝子榮一死,就證明了高科長的猜測——臥底並未清洗掉。然後特務科內部會迅速達成共識:金股長為替死鬼,臥底嫌疑最大的就是周乙。
一個死局。所以,高科長在最後成竹在胸地說:「等他自己跳出來!」周乙做了選擇,和張憲臣、楚良一樣。當我們談「犧牲」的時候,意味著放棄自己活著的機會,成全他人的明天。
行走在懸崖之上的人,總免不了犧牲,張憲臣和楚良為了不讓周乙暴露,甘願放棄自己的活路;周乙為了小蘭們看到黎明,自願赴死。明明周乙的結局也不好,但為何不在最後稍微多拍幾分鐘,哪怕是他回去的那條路上,做一些心理描寫也可以!
電影的亮點就是雪景,漫天大雪仿佛永冬無處不在,襯託當時的環境,讓人產生了急迫感。各種槍戰場面也很刺激,一個電影的靈魂是導演,張藝謀活一輩子,也不擅長講一個完整精彩的故事。演員陣容算是強大了,論表演也可圈可點,但彌補不了導演不會講故事和剪輯有問題的缺陷。
如果以對諜戰的感覺來看,本片顯得非常平淡。本該是高潮的幾個點就那麼平平無奇地過去了,幾個演員的演技,老戲骨之間的對戲張力還是有的,另外,沒人覺得張譯和朱亞文長得太像了嗎?看完真的有點臉盲了,慚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