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秘上海(漫步城市的每一秒都是故事)
2023-07-14 23:59:29
建築裡的人間故事
時光中的城市記憶
漫步·傾聽
愚園路、新華路、延安西路……走在長寧區大大小小的馬路上,總能不經意發覺綠蔭掩映下,或引人矚目或低調樸實的老房子。
我們驚嘆於它們的美貌,特意打卡拍照,但似乎甚少去探究時光流轉中,這些老建築背後的故事變遷。
「打卡」已不夠,「考據」正時髦!
10月12日起,長寧區文化和旅遊管理事務中心與東方廣播中心共同推出《傾聽長寧:海派考古》聲音紀錄片第一季。以建築裡發生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傳奇為依託,依靠豐富立體的聲音元素,融歷史文獻 戲劇場景再現 專家點評於一體,多維度呈現建築的內涵和靈魂,打造精彩有趣的城市建築生態故事。
第一季,我們特意挑選了5棟位於長寧區的特色建築:聖瑪利亞女中舊址、路易·艾黎故居、市三女中、達華賓館和岐山村,講述你或許不知道的過往和如今。
01聖瑪利亞女中舊址
長寧路1187號,聖瑪利亞女中舊址現位於中山公園商圈的長寧來福士廣場,市級優秀歷史建築。
創立於19世紀的聖瑪利亞女中是一所美國教會學校,1923年遷入白利南路新校舍,也就是今天的長寧路。校區建築以西班牙風格為主,包括教學樓、理科樓、體育館、音樂樓、學生宿舍、中外籍教師宿舍、醫院、膳堂等11處建築,鐘樓和禮拜堂至今留存。經過精心的修葺和加固,鐘樓古樸、優雅的面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以另一種姿態見證這座城市新時代的摩登生活。
02路易·艾黎故居
愚園路1315弄4號,是紐西蘭社會活動家、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的故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幢英國式雙開間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建於1912年,東西向而建,露天水泥臺階可直達二層居室,底層為汽車間和廚房,上層左側是艾黎的臥室,中間為會客室和工作室,客房在右側一間。1932年至1938年期間,這裡是路易·艾黎在上海的寓所,也是當時中共地下黨員的見面地點和避難所,成為愚園路上不可或缺的紅色地標。
03市三女中
江蘇路155號,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有著花園般美麗、清幽的校園環境。紅瓦尖頂、綠樹繁茂,夢幻斑斕的玻璃窗、嘎吱作響的木地板,賦予市三女中獨有的古樸、浪漫。
市三女中是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合併而成的,校園裡最受人關注的是優秀歷史建築五四樓。五四樓,原名景蓮堂,建於1935年,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屬於哥德式美國學院風格。荏苒時光在朗朗書聲中穿行而過,留下一串串在政治、文學、藝術、科技領域響噹噹的名字,如科學技術部前部長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亞珠、聞玉梅,文學家張愛玲,藝術家顧聖嬰、黃蜀芹,還有中國現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宋氏三姐妹。她們續寫著學校歷久彌新的輝煌,也鑄就了它蜚聲海內外百年名校的地位。
04達華賓館
延安西路918 —— 928號,達華賓館出自傳奇建築師鄔達克之手,他自己投資並在這裡生活了十年之久,區級文物保護點。
達華賓館1935年開工,1937年竣工,是鄔達克為上海設計的第四幢大樓賓館。達華賓館當年有「小國際飯店」之稱,並非因為風格和體量,而是有傳言稱鄔達克利用了國際飯店多餘的建築材料建成了「達華賓館」。在達華賓館的設計上,鄔達克徹底丟棄了曾慣用的繁瑣裝飾,不見他向來喜愛的古典主義或裝飾派的細節,處處洋溢著流暢和靈動,簡潔和幹練。不妨去和「非典型鄔達克」約個會吧!
05岐山村
愚園路1032弄,岐山村於1925年-1931年間由美商中國營業公司、中央信託局等房地產商聯合建造中西式三層樓房70幢,加上建於1924年的四層花園洋房東苑別業5幢,共計75幢。當時業主借周武王發祥於岐山,冠名「岐山村」。
岐山村是愚園路上頗為著名的新式裡弄之一。這裡環境幽靜,新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愛國人士杜重遠、中國現代派文學開山大師施蟄存、電影演員祝希娟等名人都曾是這裡的住客。這條弄堂藏龍臥虎,有著許多熠熠生輝的故事.....
歲月如白駒過隙
百年前的木質樓梯仍舊厚重質樸
陽光下的微塵一如當年
往事在建築中凝固
建築在歷史中流動
這裡的故事又有怎樣的解讀和延續?
《傾聽長寧:海派考古》
即將上線喜馬拉雅FM
阿基米德FM「東方之聲精品劇場」社區
話匣子微信公眾號同步發布!
探尋 濃縮在建築裡的人間故事
記錄 流動在時光中的城市記憶
《傾聽長寧:海派考古》
不見不散
編輯:向曉薇
責任編輯:楊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