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說了什麼話讓廉頗負荊請罪(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2023-08-05 17:31:47 1
說到廉頗與藺相如這對歷史上經典的「不打不相識」代表,大家恐怕早在小學念書時便有所耳聞。那時,在語文教科書上便收錄了「將相和」的故事,「負荊請罪」更是眾口皆知的佳話。然而,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廉頗負荊請罪後,廉頗與藺相如二人的結局。
在廉頗與藺相如因知心而和好,又有趙惠文王的賢明治理,趙國進入了強盛時期,一時間,就連其強敵秦國也不敢對其輕舉妄動。
然而,這副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直到公元前260年發生了轉變。因為那時,秦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國時期著名戰役——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韓國將本應向秦國獻上的十七座城池轉而獻給趙國,而趙國因為割捨不下這麼一份大禮選擇了接受,引得秦國大怒,進而將對韓國的矛頭轉向了趙國。
這一戰,新即位的趙孝成王深知秦國怒火中燒,必然來勢洶洶,便派出手下得力的武將廉頗駐守長平。而秦國方面,因為決定給予趙國快而兇猛的一擊,直接派出了白起領兵攻趙。
要說這白起,身為「商鞅變法」之後,靠著功勳制度從沙場上白手殺出現在的名譽和地位,自然不會是什麼善茬。此人不僅野戰能力十足,面對在當時號稱守城固若金湯一把手的廉頗也絲毫不懼,用兵如脫韁兇獸,打得趙國連連敗退,不僅斬殺趙國四名都尉,還連奪趙國兩座極重要的據點,二樟城與光狼城。
此後,嘗試反擊卻被大敗的廉頗帶兵後撤,直接連夜築起圍牆,龜縮在營壘中,以嚴防死守應萬變。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知道如今這副窩囊的舉動才是最能為趙國掙來體面的行為。
果然,面對這副堅決迴避戰鬥的陣勢,連白起都沒了辦法。
「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廉頗不過強攻不行,還有智取。秦國在咬到硬骨頭後,轉而決定從趙國內部軟化他們的軍事防守。
他們派人打入趙國的市井,大肆散播趙國武將廉頗是個膽小鬼,不敢應戰,只會嚴防死守用消耗糧草的方式讓趙國慢性死亡;而秦軍真正害怕的馬服軍趙奢的兒子趙括,也只有趙括才能為趙國帶來一線生機。這個說辭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趙國的民眾對軍隊的對外作戰方式都產生了質疑。
民眾的動搖繼而又影響了國君的決策之心。趙孝成王幾次三番派人譴責廉頗的龜縮戰術,卻永遠只能得到同一種反饋——別無他法。一怒之下的趙孝成王索性決定換將,讓傳言中的趙括替換廉頗,率領趙軍應對秦軍的攻勢。
屆時,藺相如朝堂呈言,大力阻撓趙孝成王採用趙括。藺相如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這句話的意思很顯然,直指趙王的做法不對。他相信廉頗的策略自有他的深意,這位趙國首屈一指的護國大將做任何事情總有他的理由,因為他們想要守護趙國的心是一致的。
然而,因內憂外患急火攻心的趙孝成王根本不理睬藺相如的進言,執意扯下廉頗,換上了趙括。藺相如這位屢次挽回趙國尊嚴,甚至不惜出生入死完璧歸趙的趙國忠臣的話也沒能勸住他。
趙軍將領換成趙括後,趙軍的策略改變,放棄防守,主動出擊。這下可是著了秦軍地道。不出所料,趙軍在長平之戰敗得毫無體面,俘虜四十萬人被白起全部活埋坑殺,直接讓白起留下了「殺神」這一叫人膽寒的名頭。
也是自這一戰起,趙國元氣大傷,國家的氣運到了盡頭。
「負荊請罪」的兩大主角,下場均不盡人意不得不說,藺相如或許是幸運的。他早在趙國長平之戰大敗之前就因染病去世,未親眼見到趙國將要落得個怎樣悲慘的境地。相比之下,廉頗則是不行的。他那身健壯的筋骨支撐著他的生命,讓他用那雙眼眼睜睜地看著趙國的落敗,親耳聽聞趙國四十萬手足被活生生坑殺。
在此之後,廉頗的政治生涯命運多舛。他在趙孝成王死後,被繼位的趙悼襄王直接解除軍職,處處排擠。無可奈何的廉頗只能遠走故國,投奔楚國。
但是,即便到了楚國,楚王也並不信任廉頗。廉頗在悽涼的暮年只得過著被排擠且不被信任的生活,直到死去。更值得一提的是,而在他死去沒多久,趙國也滅了。
信任是如此珍貴的東西,它讓有間隙的二人宛如一心,合力將國家建設的強盛;失去了它,一個國家竟也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廉頗的晚年在時常的不信任中度過,不知那時詢問「尚能飯否」的人是否還像藺相如那般懂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