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手伏法最後結局(幸虧開端結局沒有照搬原著)
2023-08-05 12:30:22 1
《開端》結束,我們再去回顧這樣一部劇,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其實是心滿意足,終於結束了,終於不用擔心下一次李詩情醒過來就只有20分鐘拯救一件事,終於不用擔心肖鶴雲的身體會不會無法進入下一次循環,終於看到了「惡有惡報」,也等到了真相,我接受劇版的結局,雖然它很圓滿,但它表達出的是人心所向。
如果照著原著拍,你會不會認為是爛尾?「我還記得小姑娘下車時那慌不擇路的樣子,我那時已經察覺到她嚇得這麼亂跑會出事,但沒想到出事這麼快……」當年那位駕駛員這麼回憶著,「如果時間能重來一次,我肯定不會選擇開車門。」但時間哪裡能重來一次?
事情的真相被發掘出後,輿論一片譁然。痛斥當年那位教導主任的有之,譴責這位前公交車司機沒有責任心也沒有道德的有之,更多的則是唏噓和沉思。
這是原著的一部分結局,當年打開車門的司機在懺悔,網友們也在反思,但還是一種道德上的譴責,甚至有可能再次演變成對司機的網暴,這是我們想要的結局嗎?劇中讓劉瑤拍下了眼鏡男的臉,給了觀眾一絲慰藉。
時間過去這麼久,當年那個在公交車實施「鹹豬手」的色狼自王萌萌車禍後就再也未出現過,不知是良心發現還是內疚收了手,還是擔心東窗事發最後追究到自己而換了地方作案,也許兩者都有,如今都已經不得而知。
這就是原著中的結局,如果是這樣的畫面呈現在第15集,你會有多少失望和唏噓?車上的鹹豬手並沒有抓到,他消失了,沒有人知道這個人是誰,長什麼樣子,生活在哪裡,做什麼工作,如果是這樣,我們會不會更加無助且憤怒?
當下的時代,不是武俠世界,不講江湖故事,路見不平需要挺身而出,面對惡性需要見義勇為,《開端》到底在講什麼?王興德和陶映紅最終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因為他們帶著心中的不平和憤怒,按照自己的方式對不公表達抗議,這不是程序正義。
就像肖鶴雲說的:你們這麼做根本傷害不了那個流氓,他還在逍遙法外,你們為什麼要去死呢?我們現在有證據,可以還所有人一個真相,不要讓真相被掩埋啊!王興德是失望的:這麼久了,不會有人相信的。但是張警官承諾了:我們相信,你也一定要相信警察,我們一定會還你女兒清白!
她只希望,這件事至少能能給世人一個警示,讓所有人知道「輿論」的可怕,這是一把雙刃劍,但大部分人都用不好它,只會傷害別人。
那些躲在屏幕背後搖旗吶喊的人,也許只是純粹的湊熱鬧;那些痛打落水狗的「熱心人」,也未必就是伸張正義;要知道真正悲苦的人,也許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這是原著中李詩情最後的感悟,她想去學傳媒,想當個有節操的媒體人,那種能讓不能發聲的人發聲的好記者。
雖然劇中沒有這樣拍出來,但我們感受到了,眼鏡男最終出現在了監獄了,最近看了不少法律人士的分析,來分析按照法條眼鏡男這種猥褻行為是如何量刑的,但如果現實中出現這樣的案例,一切都要以法院的判決為準,但我們需要知道違法必究,要相信法律會保護我們。
書中其實還有一段非常有價值的素材,也沒有在劇中呈現,陶映紅從學校離職,王萌萌去世後夫妻倆遭遇的網絡暴力,是因為一個記者的採訪:
直到某一天,有一位自稱是陶映紅當年所在中學的老師,站出來揭露了當年的真相。
陶映紅是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在市一中算是骨幹教師,當時正在和同組的幾位老師競爭特級教師的稱號。競爭者中有一人卻不服,作為陶老師所在年級的教導主任,他認為應該是公平競爭的名額卻被人當做「施捨」的禮物送給了陶老師,靠的是「賣慘取勝」。
採訪陶老師的記者原本是沒辦法進入學校的,這位教導主任得知情況,主動領著這位記者進了學校,並指引了他如何找到陶老師的辦公室,還告訴他要速戰速決。這才有了那位記者竟然能長驅直入、在眾人面前質問陶老師只教孩子讀書不教孩子安全常識的事情。
直到最後,陶老師精神衰弱又易燥易怒,自己選擇辭職離開,但是網絡上對陶映紅的評價就是賣慘,沒有教孩子安全常識。
不得不說,書中的情節過於真實了,又是媒體、又是記者,記者的文字真的成為了武器,這個武器用好了可以懲戒壞人,但是如果用不好呢?傷害的難道不是無辜的人和本應該受到同情和幫助的人嗎?
我很慶幸劇中的結局是違法者得到了懲罰,悲傷不是作惡的理由,所以王興德和陶映紅也要接受制裁,但那個眼鏡男,不管是一天、一個月、一年,不管事情過去了幾年,也必須接受懲罰,這才是真正的程序正義。
制止了犯罪,並不能消弭仇恨。誰也不知道下一刻,這個世界上還會不會發生同樣的事情,產生類似的悲劇。
《開端》不是一個複雜的故事,但是如果沒有進入循環,在一次次的排查中找到新的線索,五年前去世的王萌萌在公交車上經歷的事情會被調查出來嗎?我不敢去想,我們一直說相信法律和正義,但踐行正義需要的是人,需要李詩情、肖鶴雲、張成,也需要劉瑤、需要輔導員老師,需要車上的乘客,需要千千萬萬善良的網友。
《開端》給你帶來的思考有哪些呢?歡迎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