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最新《我們的小鎮》話劇觀後感

2023-08-05 20:54:52 2

  《我們的小鎮》話劇,作者用低入泥土的視角,講述著日常生活中周而復始的小事,用平常的點滴展現了生活中存在的威嚴與平凡。下面是有關話劇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的小鎮》話劇觀後感篇一

  5月6日晚上7點30分,廈門大學中文系2011年「中文有戲」演出季之經典劇目再現《我們的小鎮》在建南大會堂傾情上演。演出持續了130分鐘左右,高潮不斷,掌聲、喝彩聲頻頻。劇組全體演職人員以嚴謹而生動的創作態度為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戲劇愛好者帶來了一個愉快而難忘的話劇之夜,更是將廈大「中文有戲」演出季推向一個新高潮。

  《我們的小鎮》是桑頓·懷爾德(1897~1957)的代表劇作,曾獲1938年普利茲戲劇獎。本劇以歌洛威爾小鎮上兩個家庭為主線,通過描寫鎮上居民的平凡生活,探討了成長、婚姻、死亡以及生活的意義。本場演出的演員們來自各大院系各個年,級,皆是非專業演員,卻以雋永真摯的表演使現場觀眾身臨其境般經歷著20世紀初的美國小鎮的日常生活,感受著它們的所經歷的悲喜哀樂。

  當晚,話劇在第二幕和第三幕皆出現高潮。第二幕的婚禮,扮演新人的一對演員伴著進行曲、花童的祝福和眾賓客的簇擁步入觀眾席,觀眾們感嘆新娘的驚豔,感慨新人的甜蜜,沉浸於婚禮的喜悅中,使得現場氣氛雀躍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穿的是她母親當年結婚的婚紗,更是讓人豔羨不已,也為話劇演出增添了一絲傳奇色彩。而到了第三幕,葬禮的肅穆又使得現場陷入淡淡的感傷氣氛中,觀眾的情緒隨著劇情起伏不定。當因難產離世的女主角艾米麗的靈魂回到曾經記錄著她的生活足跡的地方時,她才猛然發現,那些平凡和瑣碎,那些平淡和簡單,是那樣的美好和珍貴。劇情到了這一處,觀眾深為動容,席間不斷有人輕輕抽泣。而本出話劇的宗旨亦在此處展露無遺,活著的人們只有真正認識到平淡生活的意義,才能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

  話劇結束後,演出季總策劃、《我們的小鎮》製作人李曉紅教授,導演09級碩士生江麗陳攜各分幕導演和全體演職人員上臺謝幕,整個大會堂再次掌聲雷動。大家在回味《我們的小鎮》所帶來的精彩之餘,亦對「中文有戲」演出季寄予了更多的期盼。

  《我們的小鎮》話劇觀後感篇二

  如果說布萊希特的「間離」戲劇方法直接受梅蘭芳京劇演出的啟發的話,那桑頓·懷爾德的戲劇觀念之中國因素就要複合得多了。因父親曾任美國駐華總領事,懷爾德少年時在上海、山東煙臺生活過若干年且接受教育(其時恰逢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共和興起的時代風雲變幻中),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對其有所影響,及至成年,在其戲劇觀念的形成過程中,京劇的獨特形式亦予他不少啟悟。《我們的小鎮》這個劇本,在二十世紀三〇年代的美國劇壇算是個「異類」,從形式到內容,均有出人意表之處(如舞臺上「沒有帷幕,沒有布景」,舞臺經理既是無所不知的敘事者,也是身處其中的演員),而作者對生死的思慮與體悟,對我們而言,或許有著某種東方式暗接款曲的熟悉感,因為那些凡俗的平淡,及平淡中隱藏的詩意與深刻。

  《我們的小鎮》中,那個不起眼的小鎮名為格洛佛角,鎮上有幾百戶人家,共2642人,而劇中的三幕戲主要圍繞吉布斯家和韋伯家展開,一切波瀾不驚,出生、成長、上學、結婚、生育、死去,一代人、兩代人,周而復始,每個人都是如此生活著。這讓我想起美國另一位戲劇大師尤金·奧尼爾的名作《天邊外》,探討生活在別處這個話題,「海的那一邊是什麼?」「是天邊。」「那天邊外呢?」劇中的主人公一生渴望著「天邊外」的生活,可終其一生也未走出小鎮,徒然留下無限的悵惘和悔恨。而《我們的小鎮》中的人物似不太存有生活在別處的想法,但並非他們全無困惑與夢想,此處生活的意義是他們,亦是這部劇作念茲在茲的莫大問題。

  與許多劇作將筆力灌注在第一幕相異,《我們的小鎮》初始一直平靜鋪敘,第一幕「日常生活」、第二幕「愛情與婚姻」,淡淡而過,或有讓人飲白開水般的不耐。但第三幕,不避「怪力亂神」,有了幽靈,有了穿越,有了哀傷,有了猶猶豫豫的放下,前面兩幕的意義不再模糊,墊場不再是墊場,一切貫穿起來,獲得了一種飛升。日常生活、愛情與婚姻,平凡得令許多人習焉不察,忘卻此中的真意,而死亡及虛擬的穿越,讓本來隱形的一切驀然顯影,重新曝於我們的眼前。韋伯家的艾米麗因難產而死,得知還有一次返回人間稍作停留的機會,她選擇了自己十二歲生日的那天,雖然同時得到警告這樣的重返是痛苦的,她仍然如此選擇、不改初衷。因之,有了返回時限已到,艾米麗再次離別時如下的告白:

  「再見,再見,世界。再見,格洛佛角……媽媽,爸爸。再見,我的鬧鐘……媽媽的太陽花。食物和咖啡。新熨好的衣服,還有熱水澡……睡覺與起床。哦,地球,你太美妙了,以至於無人能認識你的好。」

  這種錐心的痛楚,是因為艾米麗意識到自己以前對這些美好事物的忽視,於是在被帶回墳墓的剎那,她仍要努力再回看一眼。「有沒有人在活著的時候,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每一分,每一秒?」這是她面對舞臺的詰問,痛入心扉,或許亦問入每一個人的心裡。

  日常生活的緩慢流程有著極大的銷蝕作用,一切的耐心,一切的尊嚴,在時光的消磨中損耗殆盡,似乎沒有了重心與質感。但桑頓·懷爾德的戲劇敘述方式卻使那難言的真相忽然拉至我們的面前,所有的不再影影綽綽,而是清晰可辨,纖毫畢現。艾米麗如是,而送報紙的男孩喬·克羅威爾更有著在劇作家藝術處理下微縮的一生,他剛在舞臺上出現時,在派送小鎮報紙《哨兵報》,邊和吉布斯醫生拉著家常,談論談論膝蓋隱隱作痛什麼的;而隨後從舞臺經理貌似隨意的旁白中,我們得知喬非常聰明,高中畢業將獲得麻省理工的獎學金,「本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但戰爭爆發了,他死在了法國。——所有那些教育都白費了。」死亡兀然撲至眼前,原本凡俗的日常生活頓時暗潮洶湧。我們若事先得知這一切,還會一任生活的漠然嗎?

  桑頓·懷爾德對小鎮日常生活的鋪陳是異常散漫的,沒有太多的戲劇性,沒有特立獨行的人物,沒有抓人眼球的事件,一切的平常凡庸如劇本名字:「我們的小鎮」,放之美國任何一個州皆可,或許放之四海亦皆可。甚至,舞臺經理還請來了一位州立大學的農業學教授,給大家介紹格洛佛角的地理概況,諸如生成年代、氣象學知識、人類學資料等等,與故事本身並無直接的關係,近似繁冗的旁逸斜出的枝節。這是對寫實劇的一種近於「笨拙」的陷溺與戲仿,當進入的程度達至極限時,反諷的效果也就油然而生,刻畫凡俗生活的戲劇泛出了隱喻的色彩,源於懷爾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為最微小的事件找到最珍貴的價值」。大家對如此的一個小鎮的感受是陌生與熟悉的混合,故事未必逐個經歷,但人情與世態的相通卻是不言而喻的。

  桑頓·懷爾德曾說,「我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新型戲劇家。我曾希望自己是。我希望能貢獻一份力量,為他們的到來鋪平道路」。事實證明,懷爾德確是一個不顯山露水的創新者,他從無戲劇性中尋出戲劇性,從凡庸中提煉出詩意之花來,於他自己是抒懷之作,其間的隱喻亦為我們每一個人所見證。

  《我們的小鎮》話劇觀後感篇三

  《我們的小鎮》是美國作家桑頓懷爾德的作品,據稱是張愛玲最推崇的劇作之一。沒想到的是:此劇竟是採用實驗戲劇的風格,它完全不同於大家熟悉的演員臺上表演,觀眾臺下觀看的傳統演繹方式。而是有一個全知的人物作為視角,不斷提醒你站在舞臺之外,拷問劇中人的生活,劇中情節的進行由全知視角帶領觀眾不斷提出問題,所以會有讓現場觀眾參與其中的環節,然後通過一段情節試圖解答。頻繁的讓局外人打斷顯然不符一般觀眾的審美習慣,結果130分鐘的話劇只有一半的人堅持看完。但我反而有點喜歡,原因大致如下:

  1、全知視角的出現不斷提醒我們正在進行的是戲劇演出,是審美鑑賞,注意到劇中的對話、人物表情、性格等。

  2、話劇或其他舞臺藝術同樣是一種思想的表達,不僅僅是娛樂之用。他提出問題引導觀眾對生活、生命思索,完成了藝術的形而上功能,雖過於直白但強於「神馬都是浮雲」。

  3、話劇的情節根據全知視角的提示,搶先於觀眾的思考,攫取生活片段集中展示對問題的解答。生活的平凡瑣碎頓時有了意義的承託,與自己生活亦如是。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