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軍執導的《生門》電影觀後感
2023-07-27 08:23:07 1
《生門》,通過這部影片了解生命之門的婦產科,了解這群肩負著兩條以上生命的婦產科醫生。下面是《生門》電影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陳為軍執導的《生門》電影觀後感一:
談及拍攝紀錄片的初衷,陳為軍說,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他認為,只要把鏡頭對準生活,拍出來的就沒有年齡段的限制,適合所有人。因為太真實,有男觀眾起身表示,要感謝媽媽的生育之恩,但以後決定不讓女朋友生孩子。
拍紀錄片?陳為軍: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
拍紀錄片,陳為軍是半路出家。他曾為BBC、NHK拍過紀錄片,07年底,講述小孩子選班長的《請為我投票》還曾入圍第8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長名單。陳為軍說,「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為此,他始終把鏡頭對準生活,這次的《生門》也不例外。
《生門》,片如其名,聚焦產房裡的生死和溫情。這是一部謳歌母愛的紀錄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對於社會、人性的觀察。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母親和孩子、病人和醫生、醫生和家屬、病人和家屬,電影好似一面鏡子,映照的是整個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產的女兒掙扎在生死線上,因為疼痛雙手扭曲變形,一旁的父親上前幫女兒的手捋直,將額頭貼在女兒的額頭上,對著女兒不住的默念,「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簡單,真實,透著暖,也透著光。這是《生門》最雋永之處,也是導演口中「真實的力量」。
紀錄片重在體驗有觀眾看完決定不讓老婆生孩子
為了拍攝《生門》,陳為軍和團隊花了三年半的時間,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後擷取了片中四位媽媽的故事。談及這一過程,陳為軍分享說,拍攝紀錄片,因為要探入別人的隱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個長期的相處過程,拍攝者會不會模糊自己的立場?對此,陳為軍強調,紀錄片不像劇情片,劇情片有一個目標,劇情也是一個尋找謎題的過程,而紀錄片不是,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他認為紀錄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問,也不是表明立場,而是帶著觀眾去體驗。至於片中看似偶然的「神來之筆」,陳為軍說,那不是刻意添加的,而恰恰是真實的魅力。如果說有目標的話,陳為軍說,他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有了觀眾的解讀,這才能成為一個作品,否則它只能是一段視頻。
不過,有觀眾看完後,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決定以後不讓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觀眾則起身再三激動表示,應該讓家暴者多看看這部電影。導演回應說,女人太不容易。他說,這個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壞人,但女人永遠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壞,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底線了。
據悉,電影《生門》將於12月登陸全國院線,具體時間未定。
陳為軍執導的《生門》電影觀後感二:
什麼叫「生門」?一個生命誕生的全部環節,家屬的糾結感,從產科醫生到產科護士奔跑的腳步,從產婦的父兄親屬到每一張真切的人民幣,也包括每一臺搶救手術的關鍵時刻以及分娩室內外的人情冷暖。《生門》用了三年時間,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取得了四十位產婦及其家人的授權,採用鏡頭直擊的手法,最後選擇編輯了其中四位早產產婦在醫院裡裡外外的故事。沒有明星,沒有既成劇本,沒有大投資,全是對於一個生命從哪裡來和怎樣來的關注,也即一個小生命在未出生前和其周遭環境的關係,包括了其家庭,輾轉經過的醫院,在生產過程經歷的種種困難與驚險,還在娘胎裡時外面的醫療保險制度和醫院的治病機制。
作為一個年看片超過100部的電影專業記者,作為一個在產房外焦灼過的父親,我上一次為一部電影流淚還是六年前。那是在唐山市體育中心潮溼的草地上,我一邊看著《唐山大地震》電影,一邊把電腦放在腿上淚流滿面地書寫。看《唐山大地震》之流淚,是為了生命的逝去和艱難成長。
看《生門》,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體驗。
男嬰成功產出,產婦夏錦菊遭遇血崩,失血近兩萬毫升,相當於身體裡的血換了好幾遍,唯一的辦法是切除子宮,但產婦卻執意保留。為此,全體醫護人員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子宮保衛戰……
另一個產婦,中央型前置胎盤,雙胎、重症糖尿病,保大人還是保小孩?鐵漢柔情,淚灑病房。醫生、病友、家人、朋友,籌款借貸的生死時速。
生男還是生女?為了生一個男孩,產婦曾憲春懷了第三胎。妊娠晚期,子宮穿透,命懸一線。賭命懷胎,換來丈夫的懺悔和全家的熱淚……
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多了去了,《生門》真實而殘酷,但不乏輕鬆幽默。現實中被稱為「中南一把刀」的中南醫院產科主任李家福,是個充滿魅力的人,有病人問,「李主任你哪天休息啊?」他幽默地說,「我休息日是32號!」早早地趕到辦公室裡,他也會拿起噴水壺,為他那早已枯掉的綠植噴噴水,引來觀眾一陣善意的笑聲。有記者採訪李家福,問他是否去看電影《生門》,他說,看電影要兩個小時,夠我搶救一個小生命了。沒有救死扶傷的豪言,那是儒雅的醫者父母心。
陳為軍執導的《生門》電影觀後感三:
攝製組耗時700多天多機位跟蹤拍攝,從40個迎接新生命的家庭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講述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真實的醫療過程及故事引發的家庭、倫理、社會、體制等問題,觸痛心靈,令人震撼流淚。
影片中,女醫生說:「我是個人,我不是個神!你總要給我點時間,讓我試一試!」
影片中,一位農村患者家屬哥哥的朋友說:「醫院裡沒錢就不發藥是制度,這邊借不到貸款也是制度,兩個制度之間還是有點矛盾,能不能雙方都寬鬆一下,救人要緊?國家的政策就是以人為本……」
影片中,婦產科主任開玩笑說:「我也希望大家看病都不要錢,尤其是生小孩。」
影片中,一位熟人問:「李大夫你什麼時候休息啊?」李大夫笑答:「我32號休息!」那人說:「一個月哪有32號?」
……
有人認為,拍片子,要找奇特的人和奇特的事。導演陳為軍覺得,談人性化故事,把道理說好才最為重要。選題在你一公裡範圍內——這是他常說的話。他殫精竭慮紀錄真實,同時也被「真實」困擾——當這個世界足夠真實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接受?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