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小說改編的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2023-07-27 22:03:57 1

  《朗讀者》,一部奇妙的電影,它可以從很多個角度來觀看,思索,而都會是一部完整的電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小說改編的電影《朗讀者》觀後感一:

  《朗讀者》作為愛情片,很賺人眼淚,可惜導演對人性和納粹歷史的反省,卻做了大量的減法。

  比如:

  二戰結束後的15年中,西德對納粹歷史的態度以沉默與迴避為主。因為納粹政權有關的人數太多,從軍人數1500萬……光婦女就有230多萬是法西斯團體成員,6千多名女青年是集中營的看守。

  到了戰爭的最後幾年,集中營全面深入整個國家的日常生活,而被形容為「集中營宇宙」,大大小小的工、農、商和軍火工廠,都利用集中營供應的免費勞力。

  另外供應商提供集中營所需物資,包括木材、建材、布料、脫水蔬菜、屍體的火化爐、毒氣室的毒藥、追蹤受害者的制表機(如IBM),實在很難相信供應商從沒注意到物資設備可能的用途。——男主角的父母為何對大屠殺隻字不提,電影沒有交代男主角父母的背景,估計很難清白。為何法庭上唯一的證人就是倖存者?

  西德檢察部門雖收集了65萬名納粹戰犯的資料和物證,偵查的涉案戰犯總數16萬人,約8萬經法庭審理,3千多人被判刑,可僅12人被判處死刑,其中在各個集中營犯下罪惡的戰犯,僅1517人被宣判有罪。後兩德統一之際,女戰犯不問罪行輕重一概釋放。——女主角所在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中擔任警衛的納粹德軍人數大約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納粹成員,——電影中僅判決了5人,判刑最重的還是一個文盲看守,這裡面的深層原因沒有交代。

  因為當時西德重建缺人才,而絕大多數優秀人才都被納粹吸收,1951年西德通過了恢復1945年被撤職的原納粹官員職位的法律,大批的原納粹高官重掌大權。60年代末的聯邦總理基辛格和總統呂布克均為原納粹高官;國務秘書為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的起草者,西德17個部長當中,有8人曾在納粹德國國家機關中擔任過領導職務。20世紀50年代末期,西德司法界擔任法官和檢察官的前納粹分子多達9000餘人。這些人在納粹時代,判決數十萬反法西斯主義戰士長期監禁,處死了其中6萬人。——審判女主角的法官是否原納粹成員們,電影沒說。

  還有一大批從事過活人試驗、無痛致死、化學戰、細菌戰的納粹戰犯,因為擁有教授、專家、學者、博士、研究員等顯赫的頭銜,二戰後仍然在西德各大學執教,逍遙法外,無人問津。——男主角的教授說「社會賴法律以運行,而非依靠道德來維繫」,這恰恰是絕大多數戰犯所謂的「我僅奉命行事」的學術說辭。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在得知男主角掌握女主角減刑的重要證據隱而不報時,教授什麼都沒做,為什麼?

  西德新一代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曾出現過極左潮流。少數大學生試圖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會制度。——而男主角當時的行為未免太溫和了,僅僅是袖手旁觀。電影中情緒最激動的另一男生,也僅僅是質問其他集中營的罪犯為何不處置……他們真的生活在象牙塔中,不問世事。

  80年代,對納粹歷史的出現了所謂的「歷史學家爭論」,一方認為,其他國家也發生過類似的大屠殺事件。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史達林「大清洗」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男主角突然開始給女主角寄朗讀磁帶卻源於自己失敗的婚姻,他活得真自我。

  90年代新一代大學生認為納粹時期普通德國人都是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自願幫兇,而男主角所代表的60年代的大學生卻持反對態度。有趣的是《辛德勒的名單》卻恰逢其時地塑造了猶太人救世主的英雄形象。

  事實上,集中營一開始是政治恐嚇中心,之後變成死亡工廠,接下來是取之不盡的奴隸供應庫,到德國政府垂死之際,卻變成對德國政府最大的威脅,因為其中隱藏人類史上最大的罪行。納粹之所以進行俘虜大遷徙,是希望轉移俘虜到安全地帶繼續剝削其勞力。這些俘虜在途中死亡並不要緊,重要的是不能讓他們說出他們的故事。——好了,我們再來看電影中集中營的倖存者,母女倆作為集中營罪行的見證人出現,奧斯威辛集中營110萬被殺7千多人存活,她們的生還是運氣,還是技巧?

  普利摩•李維曾說:「所有倖存者的回憶都不可靠,不全面,因為他們有幸活到解放。而活得那麼久是因為他們比別人喝多一口水,吃多半塊麵包,甚至可以做輕微一點的苦工,他們是特權俘虜……特權俘虜是集中營人口中的少數,卻是倖存者中的多數。他們甚至把反抗的囚犯的頭壓進湯鍋裡活活淹死。納粹讓這些人滿身罪惡,滿手血腥,儘可能地受到牽累,建立起強烈的共犯關係……這些猶太人連自己人也不放過,只是為了多活一個禮拜。這才是集中營的真面目,不只殺人,而且毀滅靈魂。」

  「其實能僥倖能活過集中營的這些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見證人。他們其實並未陷落地獄底層。那些真正掉入底層的人,那些親見蛇蠍惡魔之人,不是沒能生還,就是從此啞然無言。」

  《美麗人生》以喜劇詮釋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辛德勒的名單》塑造了一個猶太人的救世主,《朗讀者》僅把不倫之戀和對罪行的寬恕與否掛上鉤……我們有太多問題等待解答──專制體制如何形成?在什麼情況下普通群眾會成為專制體制的幫兇?人的個性為何如此容易被磨滅?受害者如何變成魔鬼?如何反抗和預防?……

  不了解這些,我們會跟我們的上一代同樣盲目。

  小說改編的電影《朗讀者》觀後感二:

  看完《朗讀者》,淚水仍舊不停的從眼角湧出,一次又一次的情緒起伏已經讓我無暇去思考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剩下的只有感動,無法言喻的感動。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是男女之間裸露的肉體和瘋狂的性愛嗎?如果這麼想那大概是因為沒有經歷過一段真正刻骨銘心的愛情。當一個女人完全佔據你的內心世界,讓你放棄與同學的聚會、變賣心愛的郵票、不顧及周圍人的眼光並對她一次又一次妥協道歉時,她的年齡、身份、文化程度在你眼中早已不再重要!《朗讀者》正是為我們詮釋著這樣一段超越世俗界限,滲入血液跟隨生命流淌、卻不會跟隨生命消失的愛情。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和一個比他大二十一歲的女人之間的愛情,少婦孤身一人,少年初長成人,他們的結合看似剎那間的激情迸發,但從此卻烙入他們心底,轉變為一段不需見面、不需語言、卻牽伴一生的真愛。

  在影片開始的五十分鐘裡,一直用各種直白的鏡頭來展現Hanna與Michael之間的交往,因為裸露的身體幾乎貫穿了他們的每一次見面,這不禁讓人疑問導演在設計時是否刻意營造這種效果,多少有點譁眾取寵之嫌。但看到後面,我明白了,刻意為之不假,譁眾取寵似乎就有點太低估史蒂芬·戴得利了,而這些鏡頭語言正是他向觀眾提出了我在前面提到的問題——真正的愛情是什麼?前面的水乳交融與後面的天各一方,哪個才更能表現真正的愛情?顯然,令觀眾潸然淚下的是後者。

  「保密是西方文學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說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說中都被人們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許是因為固執,也許是因為高尚,他們決定不去揭露。」這是在影片進行到20分鐘時,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講解的內容,這一內容也成為了解構影片後半段的關鍵。在經歷了一個夏天的美妙相處後,Hanna離開了Michael,再一次見到Hanna已經是7年之後的審判法庭,低身聆聽證人指控Hanna曾經的所作所為;踏進集中營,回想Hanna曾經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Hanna推開面前的紙筆時,意識到Hanna是「文盲」的事實;曾經讓自己魂牽夢繞的女人,原來竟然是這樣一個「死要面子,滿手鮮血」的人,到底應該怎麼面對?Michael的第一反應是用法律——這個在法律專業老師和同學口中「狹隘」的工具來解決該問題,他告訴了自己的老師並試圖以此為Hanna上訴;因此,他來到了監獄前,他想見她,想勸服她,但是當Michael即將來到Hanna面前的那一刻他選擇了放棄,有些人說那是因為他不願面對Hanna,但是從前面「保密原則」的那段課文能夠看出,導演想表達的是Michael選擇了尊重,還有什麼比尊重更能體現對那個人的愛呢?而第三步,Michael來到了女同學的宿舍並與她做愛,但是面對著妙齡少女,回想著Hanna的種種行為,令Michael最割捨不下的仍是Hanna曾經的那份溫存,在Hanna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Michael對Hanna感情的展現在這時才真正迸發。當愛人的面紗逐層被揭開,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時,Michael的意識卻從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難滴落的「男人淚」,在一刻人類最原始的感情戰勝了一切世俗倫理偏見,留下的只有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很佩服導演這種漸進式的展現方式,並在片中設下重重伏筆,讓觀眾去揣摩其中意味。

  在接下來的21年裡,通過一些生活細節和人物之間簡短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Michael不太愛與人交流,幾乎沒有人能明白他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甚至連女兒也看不懂自己的父親。與妻子離婚,Michael的心靈再一次獲得自由,他要繼續自己的使命,他要為Hanna繼續朗讀,也許只有在朗讀中他才能夠找到自我,能夠找到自己曾經試圖割捨卻割捨不下的愛人。接到錄音帶的Hanna也終於鼓起勇氣學習單詞,去告別她認為可恥的「文盲」,愛情在此時終於讓被「文盲」的枷鎖套了幾十年、懦弱了幾十年的Hanna有了追尋重生的勇氣,而愛情已經不再是愛情,它升華成了支撐Hanna繼續活下去的信念。

  當Hanna即將出獄,Michael前來探望的時候,他們再次見面,21年,無情的歲月已將Hanna變成了兩鬢斑白、體態臃腫的老婦人,看著對面那個用朗讀聲陪伴自己走過半生,帶領自己衝破內心陰暗的枷鎖,給予自己生存希望的愛人,Hanna突然意識到一切將會結束,當她離開監獄的那一刻,Michael為她的朗讀將會結束,而在她內心深處支撐她繼續下去的信念也將結束,這意味著Hanna的生命也將隨之消逝……

  Michael希望知道她這些年究竟思考了什麼?也許他希望這些年他的朗讀可以使一個人的靈魂得到淨化,同時也淨化這段牽掛一生的愛情,也許這正是他執著一生所要追尋的答案。當這段愛情早已穿越了年齡、階層、文化階層的偏見時,穿越不了的確是那可怕的戰爭,Michael唯一介懷的確是戰爭中Hanna的那段經歷。然而,這一切是Hanna的錯嗎?因為文盲她放棄了西門子的升職考試,而成為納粹集中營的看守,在集中營裡,她只是履行著作為一名看守應盡的職責,而因為戰勝結束,因為納粹失敗,因為那個集中營中還有倖存者,因為Hanna不識字,因為Hanna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文盲,所以她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因為這場大家都不願意看到戰爭,它們之間的那穿越一切世俗障礙的愛情出現了鴻溝,還有什麼比戰爭更為可怕?Mather小姐不會因為Hanna是文盲的事實和Hanna留給她的那點微不足道的錢而原諒她,正如她說的那樣集中營不是療養院,別問我們在那裡學習到了什麼?那裡不是用來學習的。在戰爭中沒有贏家,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Hanna不會因為她完成了自己的看守職責而被人認可,她的後半生都在監牢中度過;Mather小姐不會因為指控了戰犯而成為勝利者,作為戰爭的親歷者她遭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黑暗;Michael也不會因為在戰爭後出生而免於不幸,戰爭的餘震將他與愛人分開,讓他去承受這份無法觸及的愛情帶他的煎熬。這份無比堅定的愛情就這樣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偷罐子的人,他獲得的罐子裡面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罐子甚至比裡面的東西更加珍貴,這個價值應該如何去衡量呢?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和價值又應該如何去衡量呢?我想正如Hanna所說的,戰爭已經結束,逝者已經遠去,我們更多要做的應該是尋求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也許是閱讀,也許是答案,也是僅僅只是愛……

  Ps:對影片最後的結尾,只是個人觀點,相信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東西,這只是初看時的一些感受,我還打算再多看幾次這部電影,也許還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其實每年都很喜歡年初的這段時光,因為總會有很多申奧的好片出爐,而今年,《TheReader》在我心中留下的烙印最深。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