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篇

2023-07-27 21:46:43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通過對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下文是小編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篇,歡迎閱讀參考!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篇一

  《舌尖上的中國2》加入了不少人文關懷,用人物故事帶出地方美食,比如養蜂人的豆花、香腸、臘肉;麥客的褲帶面;海邊漁民為女兒學會捕撈跳跳魚;留守兒童等到父母回家製作魚醬;歸國的老華僑歸鄉宴上的蘿蔔飯等。

  「《腳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變遷。」這一集的導演李勇解讀說,「人類為了獲得食物到遠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勞動,食物本身也會遷徙流動,這歸根到底也和人類的遷徙分不開。」

  二、消化的不僅是食物,更是親情

  四川人老譚離開家鄉在秦嶺養蜂期間,最愛吃妻子自製的愛心豆花,就為了吃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壞脾氣都收斂了,變成了一個懼內怕老婆的老公。山東有個爺爺為了給孫女做煎餅,親自自製土灶,研磨白薯乾等五穀。而攤煎餅的背景音樂是與奶奶的拌嘴,甜蜜溫馨,像是回到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拌嘴聲中,等待溫馨的午飯。

  在西藏,哥哥為了給弟弟一份甜蜜的禮物,爬10層樓高的大樹,小心翼翼地在樹枝間行走,花了4個小時,只為獲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臉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滿愛的父親,用五年時間練就絕技(20米外精準投釣),在海灘上快速準確地抓跳跳魚,因為這是他的女兒最愛吃的。還有出海捕魚的夫妻,因妻子虛弱暈船,丈夫特意為她做海蟹面後才開工,二十年來均是如此。

  總而言之,伴著純真的愛情和親情,聽著熟悉的調侃,一碗美食表達的就是「愛」。

  三、凝聚著製作團隊的傾情奉獻

  「比如有人會說『我想你們來拍一下我們的山藥粉,特別好吃」。但它缺少了一個支撐的東西,我拿什麼來說它?它背後有什麼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導演會根據主題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腳步》是反應人和食物的流動變遷,養蜂人是流浪在外尋找食物的群體,像留守兒童是帶著家鄉的食物到遠方去,他們之間會形成勾連,食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流傳出去的。

  李勇介紹稱,每個主題確立後,分集的導演會看大量的書,調查、寫文案,「這個過程非常非常長,文案寫作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調研,就是先確定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比如魚醬只有那個地方才有,我們就去了貴州。不是我們一開始就想拍留守兒童,而是我們到了那裡覺得那個人物、他的職業很適合表達這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另外,調研事是一個心細活,需要弄清每種食物的來龍去脈,相關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屬鄉村的特質,主人公小院幾點鐘光線最好。有時尋找人物的過程頗為漫長,大概耗時兩三月的時間。

  「一邊工作,一邊吃美食。」這是觀眾想像中「舌尖團隊」的工作狀態。但事實上,對一些主創來說,很多美食他們自己都沒享受到過原味。「經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時已經冷掉,或是拍攝對象吃剩的。」《腳步》分集導演李勇告訴記者。在他這一集裡,很多拍攝對象是輾轉在全國各地,為獲取食材而辛勞的人們,「為趕拍攝進度,很多時候都沒時間吃飯,只能和泡麵相伴。」

  四、射影社會:無奈與心酸

  作為美食節目的導演,李勇認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出發點,但並非全部,「我們是一個美食節目,但不是單純只做美食的節目,我們想通過美食讓大家看到當今中國人生存的狀態。」在《舌尖上的中國1》走紅後,有人採訪到其製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們曾對節目中隱含著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揭示而感到擔憂,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國2》已無必要將借美食寓社會的野心隱藏,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對空巢老人問題、中國農村6100萬的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升學」、「富士康」、「單親家庭」、「陪讀」等也陸續在片中出現。

  它在記錄下美食的同時,更將中國和國人的巨變用飲食串聯,透著無奈與心酸。中國最後一批的麥客們,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末路,片中蒼天、麥田、褲帶面、吼秦腔的壯美畫面,竟然讓觀者不自覺的將這些場景與《白鹿原》的語境聯繫起來,職業割麥人的絕唱讓觀眾感動不已。麥客,是中國千百年傳統文化的延續。在廣東打工的父母半年來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結回家小住半個月,而這半個月,恰好是雷山魚醬發酵成熟的時間,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

  正如結尾文案所述:「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篇二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複的製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遊子們漫漫回鄉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美好的象徵,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希望和願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裡。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通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嘗日日衝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於新年的美好嚮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出來。當大都市裡日漸被洋節日侵佔的時候,鄉野民間卻還保存著年節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的習俗。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直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有趣的民謠,心裡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可以買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於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卷、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簷子前的風乾臘腸。或許,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麼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仿佛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春節,卻在年年的「越來越沒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閒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於春節最大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閒暇也有心情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看完電影後,很多人聚在一起討論《舌尖上的新年》是適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奔馳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篇三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裡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裡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並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裡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裡吟成了詩,在母親那裡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不過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過是回到家裡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並不那麼好吃,但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後來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篇]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