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拉貝日記觀後感推薦

2023-07-27 06:48:08

  約翰•貝拉,一名德國商人。在中國的30多年間,一直擔任著西門子總經理。1937年日本皇軍展開的無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他保護了25萬中國人民!他是偉大的!

  拉貝日記觀後感【篇一】

  我不會因為一部電影的平庸而否認拉貝的偉大,而同樣我也不會拉貝的偉大而卻去承認一部平庸的電影。雖然《拉貝日記》在德國獲得大獎,但這並不代表這是一部表現南京大屠殺的好電影。《拉貝日記》給我帶來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預期,在這部影片裡我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震撼,甚至沒有什麼感動。這部拍給西方人看的「拉貝小傳」雖然也只有兩個小時的片長,卻讓我感到是如此冗長,我不知道在影片的播放過程中看了多少次時間,《拉貝日記》「循規蹈矩」到沒有任何驚喜,甚至沒有一個高潮點來引發觀眾的共鳴,影片如同流水帳一樣,平庸到沒有讓人想重看一遍的欲望,而在走出影片後,腦海裡那剛剛看過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貝日記》給我便是這樣一種極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國人

  說到刻畫那場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國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導演陸川在接受楊瀾時採說道,那一個個特寫的中國人的臉龐是他照著真實的照片儘量尋找長相相似的群眾演員來化妝扮演,而這便使《南京!南京!》裡那一張張茫然、無助卻帶著點剛毅的臉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貝日記》中,導演羅瑞·加侖伯格卻依然採用了一種最為平庸的手法來塑造中國人。只有在拉貝選擇那20名士兵時,鏡頭了給了那些士兵一些鏡頭特寫之外,在大部分的時間裡,中國人已經完全淪落為了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張靜初這個所謂的主演和拉貝先生的司機之外,我幾乎想不起電影中有哪張讓我難忘的中國臉龐。

  當影片中的中國人無法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之後,影片中浩劫給人所帶來的震撼則要打上一個大大的折扣。或者說,《拉貝日記》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轉移到了拉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說這場浩劫中在《拉貝日記》中已經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個拉貝的光輝形象的一個活動的背景板。

  而同樣的問題也在屠殺橋段中可以看到。在預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諾骨牌屠殺」橋段則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為難受的橋段之一。但這並不是因為屠殺的殘忍,而是對該橋段中所表現出的造作感到難受。在橋段中,那些中國士兵已經完全徹底地被道具化,在機槍掃過之時,居然沒有一絲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導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時間並以相同的姿勢倒下,毫無生命的道具也不過如此了。

  當有的電影試圖還原那張浩劫中的每張臉,而有的電影卻用粗糙的大筆將中國人一筆畫過。《拉貝日記》中的中國人都在拿著聚光燈,只不過他們都站在聚光燈的背後,光芒全部落在了電影中的拉貝身上。由此不得不說,有時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誠意。

  惡俗橋段的放肆堆砌

  陸川在將五個小時的電影剪到了兩個小時之後,原本劇本中存在著三角戀劇情被完全刪除,以至於我們在現在公映的《南京!南京!》裡完全看不到有幾個角色之間原本存在的感情糾葛。

  事實證明,刪除比保留更加困難。

  誠然,加入幾個主角的感情糾葛後,會讓影片顯得更商業更吸引觀眾一點,然而這必須要看是什麼影片。將這種無謂的感情戲摻雜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影片中,便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膩味。商女不知亡國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殺這場浩劫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眼中似乎仍然太過遙遠,從他們徹底將中國人淪落為一個個只會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們似乎還遠遠沒有了解到這場浩劫給中國人帶來那種難以抹滅的痛,而是在用一種純國外的思維來打量這場浩劫,因此他們更關注這場浩劫上的外國人,對發生在這場浩劫上的莫須有的異國戀則更加有興趣點。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慣性思維態度甚至是霸道不負責任的,這不禁讓我對《拉貝日記》的誠意表示懷疑。因為在影片中將張靜初的愛情戲份刪除,對影片的劇情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相反會讓劇情更加緊湊點。而偏偏就是這對表現影片主題毫無幫助且和歷史完全無關的惡俗劇情,在影片中以「戰場中的浪漫」的名義肆無忌憚地遊蕩在血和屍體之上。

  而影片中的惡俗之處遠不止這一處。

  我不明白外國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這場浩劫中出現所謂的歡呼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劫後餘生固然可喜,但遠遠不會達到影片中那樣歡呼雀躍的程度。這種將人從死亡線上拉回的激動更多的是一種悲樂,而不是影片中那種沒心沒肺的狂歡。然熱這種歡呼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現。而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便是最後拉貝離開南京的橋段,且不論這場戲是否符合史實,單單那些那些衣冠鮮亮的且滿臉紅光的群眾演員,就讓我難以感受到他們剛剛經歷過一場死掉無數中國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無論拉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這場死了30萬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歡呼都是刺耳的。至此,這部影片中的中國人已經完全成為襯託拉貝光輝形象的元素了。

  《拉貝日記》的結尾,必然成為09年最惡俗的橋段之一。

  毫無亮點,平庸到底

  「毫無亮點,平庸到底」——這八個字就是我對《拉貝日記》最直接的印象。這是一部無論從尊重史實的程度上還是從一些虛構的劇情上來看,都有著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這部耗資2000萬美元的「大片」,空有還原歷史的想法,卻缺乏還原歷史或者是傳達真相的能力。對浩劫缺乏足夠尊敬的描述,而影片裡和日軍的交涉以及安全團內部的矛盾這些本可展開的劇情又淺嘗輒止。這部平庸到極點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萊塢標準流水線的作品,至於比肩《辛德勒名單》那更是天方夜譚。雖然影片中的演員都有著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宮鳩彥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沒有這些演員,那麼這部影片甚至連平庸都談不上。

  拉貝是偉大的,但這部《拉貝日記》卻離偉大有著太過遙遠的距離。

  拉貝日記觀後感【篇二】

  一部《拉貝日記》讓許多中國人知道了JohnRabe,一個曾經在南京大屠殺中幫助過我們的外國人。無論他當時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幾個外國人建立的安全區保護了大量中國人的事實是不可磨滅的。

  二戰中,有幾萬猶太人在上海避難,只是由於德國和日本之間的分歧,使得他們僥倖存活。但是在戰後這60多年裡,以色列和整個猶太世界,都時刻在感激中國人民,在最危及的時期曾經接納過他們。儘管當時的上海已經被日本人所佔領,儘管當時的中國人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這就是一種感恩的態度,哪怕一絲一毫的舉動,或許能救到許多人,別人都會永遠記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來,這部片子雖然是中德合拍,但導演是德國人、劇本也是德國的,可以說是一部完全的德國電影,只不過用了一些中國演員。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貝日記》沒有常規的中國思路,也沒有對南京大屠殺的血腥進行大量描寫,電影突出的還是拉貝這個人,從一個親民的資本家轉變為幫助中國難民的人道主義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貝的日記,換個角度講,其實就是拉貝在帶有主觀的說故事。他的視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無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觀的記錄下整個慘絕人寰的過程,同樣也不能指望德國電影能拍出中國思路。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永遠的痛,通過第三方的視角,再次經歷整個過程,也是種反思;同時更應該學會要感恩,要感激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無論他的膚色、他的身份。

  拉貝日記觀後感【篇三】

  97年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剛建立的時候,我就參觀過,當時給滿屋子的骨頭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給嚇倒了,沒敢多看就逃了出來,仍清晰地記得那面牆上的幾個大字——遇難者遭難者victims300000!!!

  在南京讀書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聽到那長鳴的防空警報,在那一刻,仿佛聽到了死難的同胞們的悲悽。一直以來關注這段歷史也關注國際上對這事的反響。值得慶幸的是,這段歷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貝日記》、《南京南京》、紀錄片《南京》(NANKING)以及紀錄片《南京大屠殺》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寫實類影片,看了之後都讓人心靈震撼。從時間上來說,紀錄片《南京大屠殺》(張純如)最老,也最不具備電影拍攝技巧,僅從影片觀賞角度來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卻最寫實,大量的真實歷史的鏡頭記錄下了真實的那段歷史。紀錄片《南京》(NANKING)是從國外友人的口述歷史視角,紀錄和描述那段歷史,整個片子試圖還原當時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國佬的電影手法和效果比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有了質的提高,看過之後讓人悲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寫一處處血淋淋的殺戮和日本鬼子的殘暴,以及偶爾用那不純熟的心理描述技巧為那並不存在的所謂個別日本軍人的良心追魂,我鬥膽問陸川一句:日本鬼子會自殺嗎?拉貝會向中國人下跪?你會選人嗎——用個喜劇演員來演這麼嚴肅的電影!(我不是說範偉演得不好)。《拉貝日記》則從拉貝的視角記錄了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導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顰《辛德勒的名單》。《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號化,《拉貝日記》中的人物刻畫得更具有個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節大部分虛構,《拉貝日記》則真實記錄了百人斬等事件。

  《拉貝日記》中有幾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萬中國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萬中國人!(這是拉貝對中國人的理解,在某人說國際安全區只能容納10萬難民的時候);Hitlerhasonlyoneball!(中文字幕翻譯得很隱晦很和諧,說希特勒膽子很小,當然英文也有這一層意思,這是拉貝無聊時和威爾遜醫生一起唱的歌)。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