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BBC最新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觀後感

2023-07-27 15:23:58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觀後感一:

  2月14日、15日、16日,由中國五洲傳播中心與英國雄獅電視公司聯合製作的電視系列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在英國廣播公司二臺播出後反響熱烈,不僅成為英國民眾近期熱門話題,還在社交網絡上引發大量討論。

  此片分《回家》《團圓》《歡慶》3集,採用主持人直播形式,在主線故事的發展中穿插與其他地區連線的視頻內容,講述發生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春節故事。

  在《回家》一集中,觀眾跟隨主持人一起感受中國人的回鄉之旅——與計程車司機對話,跟返家途中的人們交談,零距離體會搬運工「小紅帽」的辛苦,體驗冰燈的安裝,去白馬雪山探尋滇金絲猴足跡……

  《團圓》介紹了中國家庭春節期間的傳統風俗習慣,如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放煙花、擺鮮花以及祈福等。從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人們繁忙購置食品的身影,四川瀘州老窖中國古老的釀酒方法和飲酒習俗,到香港黃大仙祠人們爭先恐後的祈福,鏡頭下滿是濃濃生趣。

  《歡慶》則聚焦中國飲食文化和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北京的廟會、天津的麵點、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焰火……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是歡樂祥和的氣氛。

  記者了解,為了全方位呈現喜氣洋洋的中國新年,製作方共派出30人分4個攝製組分別赴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河北、湖南、雲南、廣東、廣西、香港等地進行拍攝。拍攝持續到2月9日大年初二。

  節目播出後不僅成為英國民眾近期熱門話題,還在社交網絡上引發大量討論。來自英國的網友表示「打算明年春節的時候去中國旅遊,親身體驗一下」。留英的中國學生觀看節目後紛紛留言:「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了,看著這個節目讓我更加想家。」

  伯明罕城市大學媒體理論博士教授史蒂芬妮·弗雷莫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非常喜歡看這個關注中國春節的系列節目,它與觀眾分享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也讓觀眾理解了不同文化。「對於世界的理解越深,我們越能進行高水平的知識交流。」她表示將與學生們分享其中感動自己的故事。

  專家點評,本片以英國人視角解讀春節這一中國最盛大的節日,從城市到鄉村,深入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以親情、歡樂為基調展現當代中國的風貌、中國人民在春節期間開心放鬆的狀態。此片通過英國主流播放平臺播出,有效加深了英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有力促進了兩國文化交流。

  為響應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有關「20xx年春節文化走出去」要求,著眼於提升中國文化傳播輻射力及文化交流親和力,五洲傳播中心精心製作、推出了這一電視系列片。此前,五洲傳播中心還推出了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的《樂享中國春節篇》,以及與美國福克斯電視網聯合製作的紀錄片《春節回家》。3部作品圍繞「歡樂」「祥和」「團圓」「共享」「祈福」等春節主題,奏響了中國春節文化走向國際的美妙和音。

  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觀後感二:

  最近被「BBC春節紀錄片:辣條是中國年輕人的最愛」刷屏的網友,已經可以在各大視頻網站一睹這部口碑爆棚的BBC最新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的慶典》。

  這部紀錄片於2月14至16日在英國BBC2頻道首播,共《回家》、《團圓》和《歡慶》三集。該片由5名英國主持人,以直播類節目的形式,在主線故事的發展中穿插與其他地區連線的視頻,講述發生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春節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在其中擔當的是體驗者的角色,從而零距離地參與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節。他們走進亞洲最大的鐵路調度指揮中心——北京西客站的調度指揮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羅13號的控制室裡」;他們坐在中國人年夜飯的飯桌旁,加入城市返鄉摩託隊伍的大軍;置身零下30攝氏度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遊逛在人聲鼎沸的北京廟會,參觀古老的中國釀酒技藝並喝下60度白酒的瞬間;以及接地氣的廣場舞、「國民小吃」辣條……正是這些身臨其境的感受,為紀錄片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突出「歡樂、祥和、團圓、共享、祈福」主題。

  其中,《回家》講述了在傳統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通過火車、飛機、摩託車等不同方式回家過年的故事;《團圓》介紹了春節期間中國家庭的傳統風俗習慣,包括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放煙花、擺鮮花及祈福等,體現了家庭的團圓和溫暖;《歡慶》介紹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呈現了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歡樂祥和氣氛。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節目採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內容在當日錄製完成後,經剪輯潤色,延遲幾日後播出。由於拍攝至放送時間間隔很短,可以使觀眾獲得觀看現場直播的生動感,這幾乎讓英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同步度過猴年春節。

  紀錄片播出後,引發了海外華人以及外國觀眾的共鳴。英國網友留言說:「打算明年在春節的時候去中國旅遊,親身體驗一下」,並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國玩兒」。留英的中國學生也觀看了節目,紛紛留言:自己每天都在電視機前等候著節目的播出——「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了,看著這個節目讓我更加想家了,終於能在英國體會到一點年味兒!」

  伯明罕城市大學媒體理論博士教授StephanieFremaux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看這個關注中國春節的系列節目,認為它向觀眾分享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也讓觀眾理解了不同文化。「這一點也越來越重要,對於世界的理解越深,我們越能進行高水平的遷移和知識交流。」

  該片製片人楊建坦言,在全球化的當下,解讀「中國故事」不僅是中國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當中國早已經成為無法忽視的存在時,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個更真實的中國。」

  藉由西方主持人在中國的體驗,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以「第三者」的視角去觀察。「這部紀錄片以西方的眼光重新解讀中國春節,不俯視也不仰視,不僅發現了春節的文化魅力,也表達了春節所寄予中國人的當代精神。」他說。

  紀錄片《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觀後感三:

  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次總算做了一件沒和中國正面較勁的紀錄片,一改往日對中國大陸政治人權的批判態度,轉向了全球最盛大的派對——中國春節。其實BBC的態度轉變也在意料之中,畢竟習大大去年訪問英國,籤下了數額巨大的合作條款。作為一向有紳士風度的英倫,必然會採取些許明顯的動作來予以回報,否則面子上掛不住,因此這樣一部富有濃濃中國味的BBC紀錄片就應運而生了。

  先不說別的,單從攝製組跑得這些地方來說,就很有誠意了。從中國的東北到南部的香港,儘管廣大中部地帶都被忽略不計(其實說實話,英國人並不知道太多的中國城市,體諒他們吧),BBC的記者們還是抓住了不少中國新年特有的風俗習慣。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暖泉鎮打樹花。因為之前有所耳聞,但從沒見過具體情形到底是什麼樣子。沒想到這次,會在BBC的鏡頭下,見識到這種古老的焰火表演,場面真的是非常震撼。同時,片子中還傳出了一個令人很遺憾的消息:打樹花這一絕技,到如今已經傳遞了14代。可隨著現代煙火製作工業的發展,以及打樹花這一技藝本身存在的危險性,這一傳統藝術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雖然還有一些網友提出質疑,表示現在還有一些打樹花大師,而不是像片子中所說的僅存一家。不論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我想以打樹花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在今天面臨永久失傳的這一局面是不容否認的。傳統文化在追求速度、效率和科技的現代化生活中,是存是廢,如何取捨,如何繼承,是我們所有中華子女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記得有人說過,哪裡都會有胖子的身影。這部也不例外,兩個大鬍子英國人在北京走街串巷,尋找美食和風俗,手舉辣條,一邊還嚷嚷著恭喜發財,太逗比了!後來還在採訪摩託車大軍時,搭了一次中國警車的順風車,是要有多屌!笑聲之外,存留在我記憶裡的,還有香港維多利亞港上空的煙火秀,劃破寂靜夜空的煙火,與夜幕下人們眼裡的期待交相輝映,絢麗多彩。

  總之,很感謝BBC這次走南闖北不辭辛勞(其實是玩的更多吧)為我們製作這一期紀錄片。同時,也希望BBC能夠多來中國幾次,不斷推出更多更優秀的紀錄片,把中國積極的一面展現給世界(畢竟那些消極的都被你們宣傳的差不多了,也該宣傳點好得了)!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