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在線視頻
2023-07-27 15:54:33 1
「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觀眾一次次淚流滿面;我們相信,收看電視轉播的觀眾中,也一定有無數人熱淚盈眶。願「感動中國」人物評選能觸動更多國人的情感,震撼更多國人的心靈,喚起更多國人做「感動」的參與者。
感動中國20xx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一:
《感動中國》帶給我們一次感動的饕餮盛宴。
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央軍委辦公廳日前下發通知,轉發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張超同志先進事跡,要求全軍和武警部隊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和軍委重要決策指示,踴躍投身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偉大實踐,高標準做好部隊建設、改革和軍事鬥爭準備各項工作。
張超於2004年9月入伍,犧牲前為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戰鬥機團中隊長。他矢志強軍報國,傾力精武強能,勇於攻堅克難,堅守高尚品德,在每個崗位都拔尖過硬,先後29次參加和完成演習演練等重大任務。加入艦載機飛行員行列後,他以只爭朝夕的勁頭苦練精飛。2016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殲—15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因飛機突發故障,不幸壯烈犧牲,是我軍獻身航母事業的第一人。
通知指出,張超同志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徵程上湧現的先進典型,是忠誠踐行強軍目標的時代楷模,是「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反映了當代青年官兵在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哺育下茁壯成長的嶄新風貌,體現了全軍部隊練兵備戰、全面提升戰鬥力的昂揚鬥志,展示了廣大官兵凝心聚氣、奮力前行的生動局面。學習宣傳張超這個先進典型,對於激勵全軍官兵圓滿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通知強調,各級要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和軍委重要決策指示,緊密結合本單位實際,把張超同志先進事跡作為改革強軍主題教育活動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學習他愛黨報國、矢志強軍的堅定信念,苦練打贏、爭創一流的責任擔當,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堅守崇高、向上向善的優秀品質,爭當「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要引導官兵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引導官兵苦練能打仗打勝仗本領,立足本職追求卓越,不斷增強打贏信息化戰爭需要的素質能力;引導官兵砥礪軍人血性膽氣,樹牢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核心的戰鬥精神,自覺傳承大無畏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引導官兵堅守立身做人的高尚品德,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始終保持革命軍人的良好形象。要把組織官兵學習張超與學習其他先進典型結合起來,與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結合起來,與完成戰備、訓練、執勤等重大任務結合起來,激勵廣大官兵為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20xx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二:
他們身上,國人又一次體會著什麼叫精神力量,什麼叫理想信念,什麼叫道德操守,什麼叫不惜犧牲,什麼叫無私無畏,什麼叫執著追求,什麼叫甘為人梯,什麼叫大愛無言。
量子之星潘建偉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存在!
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46歲把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送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的人生履歷充滿了無數驚嘆號。這位超級大牛科學家,如果不是東陽人,如果不是幾個月前還站在金華市文化中心報告廳的演講臺上,他的人生一定不會讓金華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會離金華讀者這麼親近。其實,從教育思考者的角度來審視「別人家的孩子」潘建偉,滿身都是給現今焦慮萬分父母的教育啟示。
記者從多年前就開始關注和採訪這位不斷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學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長故事和經歷,這裡例舉一些,或許對金華家長來說會有一些啟發。優秀的人總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學家潘建偉身上,這些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而且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其實,很多人的家裡都正有個小小的潘建偉在悄悄地成長。
故事一:從小愛拆玩具
潘建偉生東陽市馬宅鎮雅坑村,小學讀的是馬宅鎮雅坑小學,地地道道的農村學校。他的爸爸在城裡工作,經常給他帶回來一些玩具。這些玩具最後的下場總是支離破碎、首尾分家。父母並沒有因此多說他,只是讓他整理在一個大籮筐裡放在床下。他拆煩了也會嘗試著把玩具組裝,或者重新組合,但多數以失敗告終。
啟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現在的家長不會太心疼,不過能不因此罵孩子的父母還是非常少,能抽出點時間來一邊幫孩子重新組裝玩具,一邊給孩子講歷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見!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偉回母校,有幾個東陽的小學生跑去看他,問他怎麼走上科學之路的。他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小時候住在山區,經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東西就撿回來當寶貝,嘗過山裡各種各樣葉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隻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時更為它擔心,因為那時候並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還沒醒過來的時候就被經過的蛇啊貓頭鷹啊之類動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後,每當陷入思考的困境,也會去林間散步,喜歡撿掉在地上的樹枝來聞一聞。留學的時候,他還喜歡在田野裡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給家人吃。
啟示:從這個故事裡你看到了那種在平凡的中國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嗎?都說玩耍本身就是學習,教育專家說了無數遍,可就是沒幾個家長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執行。難道只有坐在教室裡才算學習嗎?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種天生的親近,但多數家長常常忘記,這也難怪,其實多數正在當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時候也沒怎麼真正痛快地玩耍過,難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補課可以有
潘建偉讀初中時進了東陽城,作文不會寫,英語沒學過,初中第一次寫作文只得40分。爸爸媽媽心裡有點著急,一邊安慰兒子一邊給兒子找老師補習。找的老師合適,只補了幾次,小建偉就進步了。他在班裡是班長,很想學好,有一種不怕輸的精神。為了學好英語,就把同學約到家裡來學,向老師請教,進步非常快。後來英語成績一直在學校裡領先。
啟示:補課是可以有的,不過一定要對自己的症,不能跟風,不能簡單地和人家的孩子比。這個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過做得好的沒幾個。如何補課,真是一門大學問。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學
潘建偉爸爸和不少媒體記者講過兒子有一次回家太晚,為了不打擾父母休息就在門外坐到天亮的故事。還有一個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講給金華日報記者的:高中的時候,潘建偉是個熱心腸,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脫下來送給了生活困難的同學,還發動大家一起湊糧票接濟那個孩子。他家還有一張高中同學一起騎著自行車做好事的合影呢。
啟示:父母善良,孩子才會善良,這種品質雖說並非遺傳,但完全可以傳遞。少年潘建偉情商挺高,不但贏得了高中女同學的愛情,還在後來的事業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隊伍——「夢之隊」,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時,帶領團隊共同進步。這需要極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業做得如此輝煌,隊伍越來越大,連衛星都放了,真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家能做到的。這裡包含的學問,是不是藏著一點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種神秘的「領導力」影子?
故事五: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1987年,潘建偉考入中科大,學的當然是物理。因為他高中的時候就對量子疊加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怎麼也想不明白,想的時間太多,太投入,都沒好好聽別的課,期中考試差點沒考及格。從那時開始,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他開始自學量子物理,一學就是30年。他曾經對中科大的老校長朱清時說:「只要什麼時候能把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可能還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長一點,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偉大學時代的宿舍牆上貼著愛因斯坦的照片,人家問他最崇拜誰,他毫不猶豫地說是愛因斯坦。1996年,26歲的潘建偉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起初選的導師是一位諾獎得主,但最終改選了這位諾獎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當時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偉認為他學識淵博,在新興學科量子力學方面潛力更大。他對爸爸說,自己是要選準方向,選對導師,不是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是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回來。他知道導師正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
前段時間,有年輕人問他如何選專業,他的回答是「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
啟示: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中有著一股執著和自信,有的家長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好心給以糾偏,結果好心辦了壞事,讓孩子離自己的喜好越來越遠。如果父母的家長意識在這時候弱化一些,或許反而能培養出更為優秀的孩子。這似乎是一個共性,不少出身農家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等成功人士都有體現,可以對號入座。所以,孩子的強與弱,父母的弱與強,挺辨證,挺藝術,箇中滋味,當家長的需要調動一點悟性方有體會。
另一點啟示是:偶像和榜樣,絕對可以有、應該有,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追星就要追對星。潘建偉追了愛因斯坦幾十年,把偶像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他自己也變成了別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對錢學森之問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偉給金華老鄉做了一場精彩的報告。記者當時問潘院士:作為成功的科學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當時,他想了想說:「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給我發郵件,我空的時候回答。」後來他就一直沒有空,量子衛星的事情過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進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給他打電話,郵件之約也就沒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記者看到他在央視訪談中講了一個故事,說自己感觸良多:「在國外留學的時候,我到阿爾卑斯山大峽谷去遊歷。一個大概80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坐在輪椅上,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問,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說是量子信息、量子態隱形傳輸,就像時空穿越裡面的東西。萬萬沒想到,老太太說:我讀過你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那篇文章。這位80多歲的老太太仍然對科學抱有濃厚的興趣,竟然自己跑去讀艱澀難懂的科學期刊,這是一種天生的好奇!」這是不是個例呢?幾年之後,潘建偉在海德堡大學做了一個手術,醒過來時護士站在床前。護士說: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時空穿越類似的東西?他說:是。護士說:你能不能給我講講?因為他當時鼻子裡插著兩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說現在我講不了,將來送給你點資料吧。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歐洲人對物理學的好奇。」
在國內,潘建偉也做科普演講,嘗試用最生動的方法講量子疊加態、量子糾纏,許多學生會說:老師,我很認真聽了,但是聽不懂。然後,他們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遊戲。到這裡,這個學生和物理學的故事基本上就結束了。我們國家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原因也許也在其中,對科學沒有真正的好奇。
啟示:好奇心!這或許就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潘建偉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過,也不要太灰心,儘管很多大人已經不太會提問了,但孩子們還沒喪失這種能力。4月7日,「潘老師」講完《神話、哲學、網際網路與人類未來》之後,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團團圍住爭相提問,「小院士」朱學謙問的問題頗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揚:既然時間和空間可以說是同一個東西,為什麼都在講空間上的糾纏而很少有時間上的糾纏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著耐心地講解了10多分鐘,最後還問「小院士」們是否聽懂了,並給每一個「小院士」寫了一句鼓勵的話,籤了名。如此看來,潘建偉真的是一個幸運的人,遇到了很多貴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貴人。我們做父母和老師的,甚至作為這個社會的成年人,都應該努力去當孩子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