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的關於姨姑不親的話(俗語人有三不親)
2023-07-27 16:17:27 2
很早以前,民間就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和打油詩,都特別的有意思。像「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都是我們常見的,還有爺爺奶奶口中的「一天不恰青,肚裡起火煋」,意思是一天不吃綠色蔬菜,肚子裡就要著火了(上火),還有「人是實的老,薑是老的辣」等等,這些俗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讀起來順口,而且言簡意賅,它們都是老一輩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經驗和啟示。
其實,還有一句跟親戚關係有關的俗語,叫作「人有三不親」,讓人好奇的是,在那麼多有血緣關係的親戚當中中,選出「三不親」,以什麼為依據呢?
我們知道,世界上最複雜的事物關係中,親戚關係肯定能有一席之地。特別是過年過節,那些遠房親戚,表伯父太姥爺什麼的都湊一塊,要想弄清楚和這些人的關係,還真沒那麼容易,只能靠請教爺爺奶奶。
要知道,親戚關係其實就是血緣關係,古時候就有「血濃於水」的道理,血緣關係越近,那麼感情就越深,平時來往的也就越密切。相反那些遠房親戚其實並沒有什麼血緣上的關係,所以平時也就不會有什麼接觸,「人有三不親」也是這個道理。
和朋友關係一樣,親戚關係也有密有疏,我們走動最多的親戚就是三代之內的那些有血緣關係的,比如姑姑叔叔,阿姨舅舅等,這些和父母有著嫡親關係的親戚。姑姑、阿姨和舅舅還被稱為「三親」,是我們嫡親的親人,從小到大我們都會和他們經常聯繫,而且有事都能夠相互幫助,是最親近的關係。
有「三親」自然就有「三不親」,其中第一不親是姨夫。為什麼會是姨夫呢?有人會問,明明是阿姨的丈夫,過年也是經常見面的人,怎麼就不親呢?要知道,雖然阿姨是媽媽的姐妹,而姨夫是和阿姨通過結婚成為的家人,和阿姨沒有血緣關係,和我們更沒有,平常雖然和阿姨走動,但和姨夫是連話也說不上幾句的。
「三不親」第二不親是姑父,姑姑是爸爸的姐姐,有姑姑的都知道,如果她嫁得遠的話,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俗話不是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嗎,在過去的時代,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女人在家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嫁到男方家裡就是他們的人了,婆婆是不會讓你有任何機會去照顧娘家的。連嫡親的姑姑都見不到幾次面,那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姑父自然就不親。
「三不親」第三不親是誰大家應該都能猜到了,從「三親」中對應過來,親的是阿姨,不親的是姨父;親的是姑姑,不親的是姑父;親的是舅舅,那麼可以知道,第三不親的是舅媽。舅媽為什麼不親大家應該深有體會。相比於心思細膩的阿姨,舅舅作為男人是不太會和小孩子打交道的,和舅舅都不親近的話,和他的老婆舅媽自然也就不親。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三不親」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是通過婚姻關係進入我們的家庭的,我們和他們沒有血緣上的關係,整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形象的道出了我們和哪
俗語雖然是這麼說的,可這都是老一輩的說法,現在的女性有著平等的地位,男方家裡不敢不重視女方娘家,更有甚者還要巴結妻子的娘家,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即使是遠嫁,也能隨時趕回家。
這樣一來,和「三不親」的相處時間就越來越多了,有的姑姑阿姨結婚早,打出生起就和姑父姨夫認識,這樣的關係不會因為一句「三不親」的俗語就變得不親。
「三不親」只能說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有些家庭一大家子人和睦相處,就算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姑父也能處的跟哥們一樣好,但有些窩裡鬥的家庭,就算是有血緣關係也跟仇人見面樣沒有好臉色。俗語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親戚之間的利益關係不再那麼明顯,人們更看重於真情實感,親人是我們在這世上的牽掛,如果獨自一人,沒有人關心沒有人在乎,那該多孤獨。
小時候,我們都討厭去認識各種各樣的親戚,討厭父母教我們該怎麼喊他們,明明是陌生人還要裝作一副很熟的樣子去噓寒問暖,我們討厭這樣虛偽的關係。可長大後我們逐漸明白,親戚和我們有著無法割斷的關係,雖然平常沒有辦法經常來往,但見面了少不了對他們的問候,這是維持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禮貌。以真心換真心,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也可以相處的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