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紀錄片走近毛澤東觀後感800字

2023-07-27 11:32:43

  《走近毛澤東》這部影片的特色不僅表現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而且表現在創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視角展現了毛澤東的人性、個性和革命意志。以下是小編帶來的走近毛澤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走近毛澤東觀後感(一)

  《走近毛澤東》這部片子主要講述了毛澤東同志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一些感人的事情、偉大的政策和果斷的決定。讓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了久違了的毛澤東的真實形象,讓我們真正地走近毛澤東,去探究他的光輝一生。毛主席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全中國人民的新生,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在充滿荊棘的革命路上走過了無數的風風雨雨。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毛澤東。充滿感情的領導。毛澤東用他特有的聰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筆桿子,依靠最廣大的勞動人民,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克服常人難以想向的困難,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走過了草地,爬過了雪山,戰勝了國民黨蔣介石有精良武器裝備的800萬軍隊。他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勝利後,毛澤東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勵身邊的工作人員不畏艱險,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幾們工作人員登山,太陽快下山時,身邊的一個人對他說:「主席,前面沒路了,太陽也快落山了,我們回去吧!」毛主席對他說:「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來的,我們只走到半山腰,怎麼能半途而廢呢!」聽完這些話,他們羞愧的同時更明白了主席話中的深刻含義,他們奮力前進,直到頂點。從這些小事中也不難看出毛澤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在革命道路上,他憑著這種堅韌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險,有多艱難,他總是用自己的腳,為人民開闢出一條條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領導人民求翻身,求解放,建國。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通過調查研究,深刻論證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起的作用和地位。土地戰爭時期,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闢了以井岡山為根據地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找出在中國怎麼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任務,並且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建國前夕和建國以後,毛澤東多次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要求全黨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反對脫離群眾。

  毛澤東的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領導和群眾相結合,在毛澤東一生他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片中毛澤東總喜歡到全國去考察,喜歡和群眾接近。

  觀看了《走近毛澤東》,將使我打開思考的空間,對中國共產黨了解得更多,對毛澤東思想了解得更深入,很感謝老師給我們放的片子。

  走近毛澤東觀後感(二)

  一度,毛澤東耀眼的光環阻擋了我們的視線,灼傷了我們的雙眼。我不知道一代偉人如果將他供入神龕,會不會給我們帶來的只有崇拜而沒有信仰。但《走近毛澤東》這部影片卻無疑給了我一次細細品茗偉人之首先作為「人」的真實與感動。

  它不僅渾灑出偉大毛澤東的雄才偉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時又盡現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貴的鏡頭再現偉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視角塑造毛澤東,使我作為一名觀眾將對主席的仰視轉為對一個真實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澤東少年——青年——壯年——晚年的生活經歷,鋪陳其在工作生活中可親可愛的細節,將一個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現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澤東思想、理論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們更加了解了他的為人、他的生活,使我們切實認識了一個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最偉大的作品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他畢生的願望就是建設一個富強的中國;

  他又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他同時又是一位有著理想主義情懷的偉大詩人,他的詩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廣闊胸懷,他的願望和愛好反映出一位詩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規蹈矩,在外交場合談笑風生,為友人遞煙夾菜;卻又堅持原則,對西哈努克的無私幫助,對蘇聯的無理要求堅決抵抗。

  他,有著親臨戰場的不懼,面臨危機的不亂,處臨動蕩的不驚;卻又有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智慧、膽識與魄力。

  他,有著縱觀全局,橫覽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時代讀了《盛世危言》後發出「人生無處不青山」的慨嘆;卻又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農民一句「咋不擊死毛澤東」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結構的不合理。

  他,熱愛遊泳,想暢遊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熱愛祖國山川,想考察黃河長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憂國憂民。在日理萬機中還不忘給以前陝北同甘共苦的老鄉送糖、酒;在國家處於內憂外患時,還不忘悼念受血吸蟲病困擾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無力行動時,還不忘向身邊的服務人員深深鞠躬以表謝意。

  ……

  當這位曾經被無數人奉為神明,頂禮膜拜,也曾被無數人猛烈抨擊過的一代偉人以一位立體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突然發現,功過本身已如雲煙留給了歷史,偉人的人格魅力卻可以穿透時空,給人們心中留下一份永恆的尊敬。

  走近毛澤東,帶給我的不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讓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