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烈火中永生觀後感1000字

2023-07-28 02:53:33 1

  《烈火中永生》這部影片以許雲峰、江姐的鬥爭活動為中心,表現出當時艱難的地下革命鬥爭和嚴酷的獄中鬥爭的情景。下面是烈火中永生觀後感1000字,快來圍觀吧。

  烈火中永生觀後感1000字【篇一】

  在學校裡,看《烈火中永生》時,我多少有一些了解。對那段歷史也有了一些了解,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看過的幾部以紅巖英烈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裡,《烈火中永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

  在影片開始不久,有一個情節,是江姐見到孫明霞。她微笑著問:「明霞,生我的氣了吧?」因為我一直沒看過開頭,在這個情節以前就沒看過了,所以不知江姐為何問了這句話(是否是因為組織沒有批准孫明霞去川北?)。但那種親切的微笑、親切的話語,一下就把她樸素、和藹、平易近人的品質體現了出來。

  江姐看到城門上掛著丈夫頭顱的那一場,我覺得氛圍營造得非常好:淅淅瀝瀝的陰雨、三三兩兩的農民、高高聳立的城門,直到江姐看清了布告,這一切安排,直接營造了「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氛圍。

  在江姐的性格中,最感染我的是她面對一切風險、考驗,直至酷刑與死亡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樂觀鎮定、泰然自若。這一點在審訊、犧牲時都表現的尤為突出。

  審訊那一場,江姐的沉靜和徐鵬飛的暴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上級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級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這一段話,聽起來莊重無畏。在這時可以感到,那群擁有著各色刑具、身強體壯的特務,在她這樣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共產黨員面前,都顯得塵土一般渺小。滅絕人性的毒刑拷打之下,女英雄毫不屈服,讓我肅然起敬。還有一個細節讓我久不能忘:徐鵬飛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說江姐的丈夫死了,留下個小孩誰來帶?再過個三年五載,孩子長大了,怕是連爹媽也不認識。這時,江姐轉過頭背對敵人,我看到她眼裡似乎閃過一絲淚光。我能夠感受到她作為一位好妻子、好母親對丈夫、兒子深深的愛。

  犧牲的那一場,幾次我都是含著眼淚看完的。《國際歌》音樂響起,悲壯!震撼!江姐換上旗袍,整理衣裝時的從容不迫,以及和許雲峰共赴刑場,向戰友們揮手告別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在我心裡凝成了永恆!

  看到最後被囚的革命者們衝出牢籠,和解放軍擁抱、握手的場面,我有些辛酸。因為這畢竟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心中始終忘不了大屠殺中300多人遇難的慘烈。

  烈火中永生觀後感1000字【篇二】

  今天,重看了電影《烈火中永生》。

  此片是根據長篇小說《紅巖》改編拍攝的,片名化自葉挺《囚歌》的最後一句。《紅巖》是我們這代人小學課外讀物中最優秀的之一。這部電影正好在「文革」開始前一年上映,能夠讓我們得以在銀幕上一睹書中許雲峰、江姐、華子良等革命先烈凝重、剛烈、昂然、浮雕般的英雄群像。當時小學生的我看得熱淚盈眶,過了50年的今天,變成「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的我,仍然是看得淚流滿面。

  為什麼《烈火中永生》好看?是因為題材用得好,故事寫得好,演員演得好。

  題材來自長篇小說《紅巖》,《紅巖》來自親身經歷渣滓洞囚禁生活的地下黨員的回憶錄《禁錮的世界》。它取材絕對真實。我們只知道《紅巖》是羅廣斌和楊益言所著,卻不知還有一位重要的作者劉德彬,因為劉德彬後來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遭迫害,沉於冤案,所以名字被隱。劉德彬是江姐丈夫彭詠梧的聯絡員,同江姐夫婦一起做地下工作,並與江姐一同被捕,關進了歌樂山下的重慶行轅第二看守所,即俗稱的渣滓洞監獄。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對渣滓洞的政治犯開槍屠殺,劉德彬中彈後躺在死人堆裡未遭補槍,後與幾名倖存者逃出。1949年12月初,劉德彬到「脫險同志聯絡處」報到,在這裡與羅廣斌重逢了,又認識了楊益言。三人開始在一起進行對青少年的宣傳教育工作。1956年秋,羅、劉、楊三人共同創作了長篇回憶錄《禁錮的世界》(約4、50萬字)。我在小學還讀過詩人蔡夢慰的《黑牢詩篇》。蔡是新聞記者,1948年4月被捕,囚於「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他在獄中堅持寫作,用竹籤子筆蘸著棉花燒成灰燼調作的墨汁,寫出與《紅巖》中同樣真實的記錄。1949年11月27日深夜,蔡夢慰由渣滓洞被押赴松林坡刑場途中,將其未完成的長詩原稿《黑牢詩篇》拋留荒草叢中,重慶解放後被發現,這一珍貴的詩篇,終被保存了下來。

  電影編劇是寫人物寫事件寫故事編臺詞的。《烈火中永生》的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夏衍,他是中國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1994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夏衍一生創作和改編過許多話劇和電影劇本,如我們熟知的電影《革命家庭》《聶耳》《祝福》《林家鋪子》,後者是中國電影最典範的世界級影片。「文革」前夏衍已經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因此該片的編劇在影片完成時,並沒有寫上「夏衍」的名字,而是用的「周皓」這個假名字。在「文革」中夏老受到殘酷迫害,但他沒有自殺沒有沉淪,堅強地活了下來,一直活到1995年,終年95歲,去世後,骨灰灑入故鄉的錢塘江。

  《烈火中永生》最好看的還是那些大師級演員的表演。飾許雲峰(原型許曉軒,揚州市江都仙女廟人)的趙丹是中國最偉大的男演員,他在此部影片中的表演被影評家們認為:「是趙丹所創作的銀幕形象中最不『過火』、最少『舞臺化』痕跡的一個角色。」也許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有了隱隱約約的預感,這部影片可能是他銀幕上的句號,因此他表演得格外用心盡力,那眼神和氣場真是無與倫比。「許雲峰」後,趙丹再未演過任何角色。

  飾江姐的女演員是於藍,她不僅是位傑出的女演員,還是一位17歲就參加抗日的「老革命」。她原名叫「於佩文」,在去延安之前,她同窗好友趙書鳳的母親將她改為「於藍」,喻意為「青出於藍」。於藍的表演真是一刀一刀地刻到了我們的心裡,幾十年來她一直是我們心中那短髮穿旗袍的溫和細膩又堅貞不屈的江姐形象。在《搜狗百科》的「於藍」條目裡,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信仰」一欄竟然填的是「共產主義」!難怪她能將江姐演得這麼出神入化。於藍的三兒子就是著名導演田壯壯,他可是不象他老媽那樣信仰共產主義,而是一位執著「純藝術」的導演。

  演反派的項堃老師,也將特務頭子徐鵬飛演絕了,看到他那獨特的陰鷙而傲慢的眼睛,我們聯想到《南徵北戰》中呼叫「拉兄弟一把」的國軍張軍長。

  50多年前的電影攝影,清晰度和色彩實在是太差了,竟不能將那些著名演員們細微的功力深厚的藝術表演全部展現出來,實在可惜得很。

  今天的觀眾,可能不習慣再欣賞這些50年前的老電影了,人們更多的需求是刺激和娛樂,或者是個人情感的共鳴,對我們民族曾經有過的崇高純真、理想信念、激情浪漫和超脫平庸的宏大不再感動,以至於我們現在對任何一部作品都沒有什麼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但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要有偉大的精神引領民眾前行。我們不僅要有高舉的紅旗,還要有舉旗的旗手。

  2001年,劉德彬去世,逝世前他說:「我相信死去的烈士,血不會白流。我聽著知情的老戰友、以及那些為真理而吶喊的『人』的聲音,我的心靈已經得到了升華!」

  中國人的心靈,怎麼才能得到升華?

  烈火中永生觀後感1000字【篇三】

  電影主要講了革命戰士們打日本人、國民黨的事情。共產黨裡有許多地下黨員,由於叛徒的出賣,敵人逮捕了很多地下工作者。其中有一名女共產黨員叫紅巖,她有一個孩子叫小蘿蔔頭,才八個月大。因為他的頭長得很大,身子非常弱小,(營養不良的緣故)所以人們叫它小蘿蔔頭兒。小蘿蔔頭兒就是在監獄裡長大的,因為他年齡小,所以敵人就沒把他關在監獄裡。小蘿蔔頭還可以自由活動,他成了戰士們的通信員

  國民黨的人把江雪琴抓起來以後,就對她用了刑。逼她說出共產黨的秘密,江姐不說,狠毒的敵人用皮鞭打得江姐身上全是傷痕,十根手指全被竹籤穿透了。江姐昏了過去,敵人用涼水又把她澆醒,一直到深夜可惡的敵人都沒從江姐嘴裡得到一點東西,我們的戰士多麼堅強啊!

  敵人把江姐抬回監獄,不給她吃東西,也不給她水喝。戰士們知道了都把自己的水節省下來,給江姐送去,江姐很感動。但是讓看守的敵人看到了,一把奪過去就給摔到了地上,水灑了一地,江姐一口也沒喝到。戰士們知道了都非常氣憤,團結起來一起絕食,反抗敵人,最後敵人終於妥協了。這還多虧了小蘿蔔頭兒呢,假若沒有他傳信,戰士們就不能聯合在一起反抗敵人了。小蘿蔔頭兒還是個小英雄呢!只可惜他八歲時就犧牲了,他是共產黨裡最小的戰士了。

  如果沒有這些堅強的戰士,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要好好學習來報答他們。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