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2023-07-28 02:49:27 1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目。小編整理了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關於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篇一】
《朗讀者》第七集節目中,董卿邀請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裡,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裡,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
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裡,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於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關於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篇二】
4月2日,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目,姚晨驚喜亮相。現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當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典《阿長與》,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節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卻時常浮現於腦海的一些人。說到求學時的難忘歲月,她提到了在自己無處可去時,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時候,兩人擠在一張極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佔了三分之二,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姚晨還開玩笑說自己「像個蝙蝠似的趴在牆上睡了一個月」。那種「異鄉人收留異鄉人」的溫暖讓她十分感激,談及最後一次遇見,她難掩遺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另外,姚晨還與觀眾分享了自己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當媽媽的手足無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戰友,陪她度過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個時期。「我發現她真的很愛孩子,她永遠比我們更早發現孩子哪長了紅疹,哪哪不太好」,關於魏姐細緻的情感付出姚晨記憶猶新。她還特地給魏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希望自己也能記住她,包括將來土豆長大後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疼過他」。
帶著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節,驚喜的《山海經》,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並不平淡,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眾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後,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於心底的情愫。
關於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篇三】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著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