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雙雙觀後感1962年(電影李雙雙編劇李準)
2023-08-10 20:06:37 3
60年代初期,張瑞芳與仲星火聯袂主演的電影《李雙雙》,曾經轟動一時,如今已成為新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而影片的編劇李準也隨之名滿天下。今天是他的94歲冥誕。
當代著名作家李準,本姓木華梨,原名李鐵生,曾用名李準,1928年5月17日出生於河南孟津一個蒙古族家庭。小時候,他在本地讀小學。1943年因河南大旱,他無力繼續讀中學,在鹽號當學徒。鹽號附近有一家書店,他常到書店去看書,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也培養了對文學的興趣。
1944年李準回鄉務農,並參加鎮上一個業餘劇團的演出,開始學習編戲。1945年他轉郵政代辦所從業,利用業餘時間閱讀書報自學文藝。1948年洛陽解放,他參加了工作,在洛陽市銀行當職員。後調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做語文教師,仍繼續他的寫作。其間,他在《河南日報》上發表10多篇生活故事。1953年他發表《不能走那條路》,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引起文壇重視,成了他的成名作。1954年他參加了文化部電影局舉辦的「電影劇本講習班」,同時調到河南省文聯,成為專業作家。由於他對農村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寫出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好作品。
1963年夏,李準在向農民朗讀自己的新作,並徵求修改意見
1956年李準開始創作電影文學劇本。他的第一個電影劇本《老兵新傳》,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樂觀、豪邁、主動要求到北大荒去發揮餘熱的老兵戰長河的形象,搬上銀幕後,很快就受到觀眾好評。接著,他又創作了《小康人家》、《李雙雙》、《耕雲播雨》、《龍馬精神》等10餘部電影劇本。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李雙雙》。他將李雙雙這個性格潑辣,大公無私,見義勇為的農村婦女和孫喜旺的老實忠厚,心地善良,明哲保身描繪得生動、自然,因此獲得1963年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
《李雙雙》劇照
1966年「文革」開始,李準受到衝擊,下放河南省西華縣。這裡是黃泛區,老百姓有講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地感動了他,激勵他再次拿起筆,於1975年完成了電影劇本《大河奔流》的創作。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李準登報聲明,改用李準一名,先後創作、改編了電影劇本《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雙雄會》、《失信的村莊》、《大漠紫禁令》、《清涼寺的鐘聲》等。
李準歷任全國二、三、四屆作協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2000年2月2日,李準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李準的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李準」1984年改名「李準」,其實就是把「準」字改用繁體「準」,並在報上登了「改名聲明」。至於他為何要改,語焉不詳。按理說,李準不同於李軍、李強,本來重名概率不大。但是在80年代出了個著名評論家李準,曾擔任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後來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此外還有幾個不太出名的作者也用這個名字發過文章。這應該是促使李準改名「李準」的直接原因。讓他沒有料到的是,在他離開人間十幾年後,又有人用「李準」做筆名,他再次被重名:最近,我在一個微信文學群發現有人轉發一篇文章署名李準,我特意追問,才知道是大連某大學的一位教授使用的筆名!對此做法,各位有何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