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幹部《鑑史問廉》觀後感
2023-08-10 17:04:53 3
近期,觀看了由中央電視臺、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政論片《鑑史問廉》,該片站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藉助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全方位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
重溫那一段段湮滅的歷史,觀看那一個個沉重的故事,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現實時代感,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作為紀檢監察幹部應多從這些古代廉政文化裡面汲取為政以德、禮法相依、德主刑輔、治權官吏、正心修身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古為今用,提升監督執紀水平。
一是以史為鑑,築牢思想防線。
《鑑史問廉》藉助歷史上的真實廉政經典故事,進一步明析和梳理廉政文化基因。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魏徵、狄仁傑、包拯、鄭板橋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曾在河南任職,留下大量廉政佳話和典故,如「周公吐哺」、「甘棠遺愛」、「羊續懸魚」、「精忠報國」等,為歷代百姓傳頌和敬仰。片中也有如張養浩所撰《為政忠告》、孫嘉淦所提《居官八約》等對「官德」的重視和倡導。因此,作為共產黨員,特別是紀檢監察幹部,要以史為鑑,時刻為自己敲醒警鐘,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訓,從點點滴滴處嚴格要求自己,正確運用好人民賦予的手中權力。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斬釘截鐵、堅定不移;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敢於鬥爭、敢於亮劍;在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
二是敢於擔當,切實把監督執紀責任扛在肩上。
該片第三集《清濁之辨》的結尾,以「五人之墓」的故事告訴人們「生死的意義很重大,即使是一個普通百姓對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作為一個黨員領導幹部,要牢記「為官避難平生恥」,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幹部,要切實把監督責任扛在肩上,敢於擔當,勇解難題,這才是鑑史問廉下的新常態。
三是廉潔自律,嚴格遵守黨紀國法。
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是講為政者必須身正行直,辦事公道。這部政論片再次昭告世人: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幹部,不管地位多高、權力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不脫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因此,必須嚴於律己,以法律己,管好自己「做熱點工作但不做熱點人物」。
四是當拘小節,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說的便是東漢「懸魚太守」羊續居官清廉,拒受屬下之禮,流芳百世的故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時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婉拒了江西老紅軍委託代表明經華轉呈的兩瓶茶油,亦為群眾所稱讚。或許在許多人看來,兩瓶茶油,又能值多少錢?收了也無妨。但習總書記卻用實際行動為全體黨員幹部上了一課,「小事當慎,小節當拘」。
「小節不慎,大節難保」,在「小節」上疏於防範,最終只能是思想滑坡、不能自拔,直至鑄成大錯。因此,要從細小的問題入手,在小細節上管住自己,無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貪,嘴不饞,手不長,潔身自好,時時警惕,做到常棄非分之想、常懼法紀之威、常思監督之益,不給別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機,在思想作風上過得硬。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