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軍工記憶》觀後感想
2023-08-11 09:36:29
7月27日至8月1日每晚8點,由國家國防科工局拍攝的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軍工記憶》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中央九臺)連續播出。江南公司重點參與的兵器集團「紅箭」產品的研製故事作為系列片中的一個章節,將在此期間與大家見面。
為傳承軍工文化,弘揚軍工精神,國防科工局聯合中央電視臺,以軍工重大歷史事件為敘事背景,於近年拍攝製作並陸續播出了系列紀錄片《軍工記憶》。系列片以親歷者或見證者講述精彩故事、歷史資料畫面等方式,回顧我國軍工行業的有關重大歷史事件,展現軍工兒女獻身軍工的豪邁精神。該系列片榮獲「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
「從一無所有,到世界領先」,「紅箭」產品作為中國兵器的一個品牌,創造了無堅不摧的神話,成為軍工裝備的重要產品之一。去年,國防科工局《軍工記憶》攝製組先後兩次來江南公司,歷時十餘天,通過人物專訪、場景拍攝、資料收集等方式,採訪、拍攝了紅箭產品研製、生產的歷程,向國人展現了江南兵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軍工報國,甘於奉獻,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軍工精神。
《軍工記憶》觀後感1200字
姍姍來遲的高溫天裡,坐於電視前,整整花了5個小時看完了6集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作為老軍工的我們頓時覺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因為《記憶》裡正為我們親見、親為、親歷。
長期以來,由於保密的原因,我們軍工系統為國家為民族默默地奉獻,但並不為人所知。如今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中的一部分漸漸老去,一些歷史遺蹟也慢慢消失。這次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中央電視臺聯袂打造在7月下旬推出《軍工記憶》終於揭開了我國大型軍事裝備研發過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講述了我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突破國防科技尖端,成功研製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精彩故事。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內容涵蓋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紅箭8反坦克飛彈、殲-10戰鬥機、座警2000預警機等多項軍事裝備的研發過程。展示了幾百萬軍工人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它讓人們看到了軍工人的執著和堅守,極有價值地體現了這些鮮活人物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軍工記憶》所揭示的更為重要的是:自主創新乃軍工之魂。沒有自主創新何來今天所能展現的光輝業績,光鮮人物,光彩事跡。
建國之初,制約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國內資源匱乏,國際環境險惡,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力不從心。到了1951年,我國財政首次實現收支平衡,且略有節餘,國家立即關注新興產業,決定發展航空工業;55年又作出了發展核技術和核工業的決定。56年毛澤東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發展尖端技術的問題,並指出:從鞏固國防安全的角度,我國不僅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從60年代開始,毛澤東進一步提出發展尖端技術的要實行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的辯證思維,認識到實行自主創新是使我國強大起來的唯一選擇。
以後幾十年的歷史經驗恰恰證明這一點,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智慧財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地位和尊嚴。
《軍工記憶》是一種國家記憶,他所揭示的不僅僅是某個尖端武器和軍工人的奉獻精神。他通過諸多人物和故事所倡導的是自主創新精神,而要實現創新,關鍵是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激發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就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要在新的科技浪潮面前,認真總結歷史經驗,不斷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機遇,繼續加大投入,堅定不移地增強自主創新的力度,最終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