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星的劇集(火星影評LOST)
2023-08-10 22:13:07 5
在我還年輕的那會兒,也就是別的姑娘迷戀席絹、瓊瑤的時候,我卻「變態」地沉溺於希區柯克、X檔案、世界偵探故事、世界未解之謎以及各種驚悚恐怖故事。「恐怖小說之王」,可以想像當時讀書少的我看到這幾個字樣的時候,心跳是如何以重力加速度狂奔的。
由此我認識了史蒂芬·金這個名字,只是當時抱著看恐怖、血腥、懸疑的渴望讀完全書的時候,內心大罵了一頓圖書編輯,因為那本書連《X檔案》的十分之一恐怖都沒有。此後我不僅忘了那本書的書名,更是把史蒂芬·金拋在了腦後。
到了大學,在不同的課上看了《閃靈》和《肖申克的救贖》,開始從電影分析角度查資料的時候,再度看到了史蒂芬·金這個名字。兩部風格如此迥異的故事竟然都出自他之手實在不可思議,尤其是後者,我甚至在豆瓣上留了評論「自由不在於你身在何處,而在於你的心向何方 」。
▾《肖申克的救贖》劇照
不過這種巨大的差異並沒有真的讓我對史蒂芬·金有所改觀,直到《小丑回魂》再度掀起史蒂芬·金作品的改編熱潮,然後我開始回溯他的《迷霧》《伴我同行》,我才意識到一直以來我一直誤解了史蒂芬·金,被當時為了銷量而把「恐怖小說之王」寫的比書名還大的圖書編輯「坑」了。
史蒂芬·金遠比所謂的「恐怖小說之王」來的複雜和有趣的多,而這位暢銷書作家作品的改編難度也遠比大家想像的難得多。為什麼他的作品改編要麼是經典要麼是垃圾呢?因為多產到如他這般,他作品中的恐怖片元素已經被廣為借鑑,以至於改編時若不抓住真正的精髓,你便不會再有新鮮感。
在這幾年《穹頂之下》《黑暗塔》《寵物墳場》《劇版迷霧》《劇版屍骨袋》《小丑回魂2》的接連改編失敗後,終於HULU用一部《城堡巖》,HBO用一部《局外人》讓王者再度歸來,也讓我這樣的圍觀群眾意識到了自己曾經的愚蠢。
▾《局外人》海報
50多年的寫作生涯,金爺絕對是不折不扣的高產作者,63本小說,超過200篇短篇,還不包括他的影視劇本、戲劇、廣播劇、漫畫、舞臺劇、音樂劇等等。在被問到為何寫恐怖題材時,他的回答是:"Why do you assume I have a choice?"。
這個看似挑釁帶點無奈的反問,恰恰說出了金爺之意從不在恐怖和驚悚,它們只是他故事的一個外殼,童年和成長、失敗和死亡,才是他永恆的主題。正如他自己說的:「I had written the world's all-time loser」,《局外人》亦是如此。
▾《小丑回魂》劇照
▾《局外人》劇照
若你愛怪人,其實我很美如果你試圖在史蒂芬·金的作品中,找一個完全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正常人,那麼你不僅是在和自己過不去,也是對作者的一種蔑視,更是對自我的否定,因為人人都是Loser。
邊緣人或者說Loser,無疑是史蒂芬·金的舞臺光一直在追加的形象。《閃靈》中的傑克,《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城堡巖》中的安妮,《魔女嘉莉》中的嘉莉,《小丑回魂》和《伴我同行》中的少年Loser組,不勝枚舉。
在剛剛播完大結局的HBO高分劇《局外人》中的10個主要角色,從本·門德爾森飾演的警長拉爾夫到辛西婭·艾莉佛飾演的帶有靈媒性質的私家調查員,無一不是所謂的怪人,或者說邊緣人,被主流否定和排斥,長期處於自我懷疑的高壓精神狀態之下。
▾《局外人》劇照
與其說金爺獨愛Loser,不如說他敏銳地嗅到了所有人內心深處最深層和最基本的一種集體性的恐懼——被集體唾棄的孤獨和無助,這種恐懼大體是因為我們無數的祖先被同伴遺忘在山洞深處的黑暗之後,植根在大腦和身體之中的吧。
而《局外人》中對於看多了驚悚劇的人來說,《局外人》的故事似乎可以用一集就寫完(參見《邪惡力量》《X檔案》)。但HBO卻用了十集把看似毫無新意的雙重生的設定,延展出了雙倍上述的心理和生理恐懼。
如果說傑克·尼科爾森是通過他著名的「鯊魚笑臉」去釋放《閃靈》的驚悚張力,本·門德爾森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全十集不下300分鐘的表演裡他用幾乎「零表情」的克制不苟言笑和冷眼旁觀,讓驚悚張力的弦繃緊到極致。
▾《局外人》劇照
雖然並非人人都有幽閉恐懼症,但密閉空間佐以適當元素足以讓每個人脫軌,《局外人》和大部分史蒂芬·金作品遵循了一樣的恐怖片「密閉空間」原則,更出色的是在編劇和導演的配合下,明明已經現代化的喬治亞小鎮卻呈現出一種古老的原始氣息。
大量陰影和冷色調的運用,大量低機位和充滿疏離感的慢速推拉鏡頭,充滿窺視感和壓抑的構圖,永遠不明朗的前景、後景和特寫,加上管弦樂製造的和手指划過黑板一樣的不安噪音感和幾乎完全自然光的室內、森林和山洞以及黑夜戲,都使得鏡頭中的故事看起來平靜,卻讓鏡頭外的懸疑感叢生。
更妙的是,《局外人》用帶著《真探》現實風格的罪案劇方式來切入和講述整個超脫現實的故事。從一樁殘酷的男孩兇殺案起,引入對客觀真實的現實抱有絕對信仰的警長拉爾夫,用不到20分鐘就「破了案」,用一集就把了90%的主要角色介紹出場。
▾《局外人》畫面截圖
《局外人》截圖
《局外人》截圖
《局外人》截圖
在第二集則同樣不到20分鐘就讓「兇手」死去,製造了一個極強的衝突和反轉,從上帝視角引入絕對超現實的「局外人」——面相恐怖「弗蘭肯斯坦」式的變形人,在眾多驚悚片中亮相過的Shape Shifter,不僅大膽地把所有線索呈現在了觀眾的眼前,還故意用極少筆墨去直接呈現超現實的部分。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變形人看似在暗,實在在明,因為觀眾視角下他都實實在在的存在,反而不相信他存在的警長看似在明,實則在暗,巧妙地調轉了捕食者和獵物應有的位置和角色,讓他們互為「局外人」。這種反轉事實上還打破了心理上的第四面牆,讓鏡頭外的觀眾成了參與其中的真正的「局外人」。
最後無論你是如警長一般的理性存在,還是如辛西婭一般的非理性存在,都會在對現實和自我判斷的懷疑之中深陷劇中的現實,使得此刻你所處的現實有了一絲荒誕感。正如文學巨匠加繆在他的《局外人》中所說的「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局外人》截圖
死亡遲早都找你,切勿憑自己史蒂芬·金在提到他的寫作技巧時,說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寫作公理的東西,叫做所有故事都從「What If……」開始,正如每個生命都源於一場意外,也正如每一場死亡。
沒錯,死亡,史蒂芬·金的作品無一不涉及到這個沉重的話題,而他也從未試圖讓這個話題變得溫和,反而總是以一種極端方式來描摹,甚至於產生了一種基於死亡的毀滅性的美感,好比耶穌殉難一般。
或許正如他在接受採訪時對自己的評價:「I have a special cold spot in my heart for it」。我們很難推斷他對於死亡的痴迷是源於孩童時好友意外身亡的震驚,還是父親不告而別的缺憾、或是母親含辛茹苦的苦難。
▾《魔女嘉莉》劇照
但我們的確可以從每個故事和角色中看到他自己的影子。或許是那些不可言喻的黑白記憶的多重疊加,對青春、成長、家庭、男女和現實的不解,讓愛倫坡的種子在史蒂芬·金的腦中生根發芽,從《魔女嘉莉》的身體裡第一次迸發出火焰。
非常有趣的是,在史蒂芬·金的故事中,孩子的世界儘管充滿了恐怖、迷惑、傷心,但卻又是美妙、冒險、英勇的,無論是《小丑回魂》《城堡巖》還是《伴我同行》,每個孩子都在逃亡的路上和死神對視過,重新校準了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
而相反大人們呈現出來的確是麻木、單調和危險的樣子,介於孩子和大人之間的大孩子們更是面目可憎。每個會在床頭因讀史蒂芬的故事而顫慄的孩子,都能明白青春轉變過程中的窒息感,正如《魔女嘉莉》開場嘉莉對於月經出血表現出的歇斯底裡,驚恐地雙眼、無助地大喊「我要死了」。
▾《魔女嘉莉》劇照
恐怖故事,這種充滿死亡、鮮血、暴力和不安的隱喻方式,以一種誇張的、戲劇的面貌恰到好處地呈現了青春期的血腥與躁動,而即使我們不再青春,但那個階段的回憶則是永痕不褪色的,也是縈繞在腦中趨之不散的一段主旋律。
而《局外人》出色的地方就在於,這個看似是偵探故事的超現實驚悚故事,在一開始就殺死了孩子,也把史蒂芬·金故事中本應最溫暖的部分殺死。而大人們在追尋和解開死亡謎題的過程,更像是對童年的一種回溯,以陰魂不散的方式,甚至於編劇們這次不惜真的殺死原著中未死的警長之子。
▾《局外人》臺詞
在對未知、死亡、神秘、傳說的恐懼不斷的傾斜和屈服中,所有人的思維都被以大人形象包裹卻有著孩童般視角的辛西婭帶回了孩童般開放的、無邊界的無限可能性思維中,即傳說中的瘋狂(Out of mind),而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也超出了成年人的認知範圍。
當警長和吃孩子的「睡仙」,即所謂的Shape Shifter面對面的那一刻,史蒂芬·金小說中最鮮明的高潮片段再度到來,就如《伴我同行》中他們走過漫漫鐵軌、闖過森林山谷在那個孤獨偏僻、無人知曉的彼岸看到那具屍體一樣,當傳說變成現實讓你眼見為實的一刻,才是最致命的一擊。
▾《局外人》臺詞
《局外人》的大結局也可以堪稱是繼《真探第一季》「Form and Void」和《權力的遊戲第六季》「Battle of the Bastards」之後最令人窒息的單集。在看似沉悶無爆點的多集,通過審問、辯論、質疑、陳述等帶著哲學思辨的解謎和對話,或是多時間線、多視角的、瑣碎的細節鋪墊之後,終於在第十集爆發。
先是一系列代表著成人角色的悉數死亡、幾近團滅,然後山洞場景中與惡魔的正面對峙、充滿言外之意的對話,接著警長的回馬槍和刻意留白的兩個孩子站立屍體的恐怖場景以及意味深長的特寫,隨後所有人集體撒謊對口供掩埋真相,到最後全片用辛西婭的幻覺和傷口再追加一個回馬槍。
▾《局外人》劇照
這一系列編排都不禁讓人想起了《迷霧》《魔女嘉莉》《閃靈》甚至是《肖申克的救贖》,對於HBO的《局外人》我打9分,它改編出了史蒂芬·金真正的驚悚恐怖內核,正如辛西婭對拉爾夫半問半答的說:「在洞穴裡,睡仙問我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存在……一個局外人才最了解局外人。」
死亡、毀滅、未知、懷疑、過去、未來、救贖、重生,什麼都不會真正結束,正如我們生活的現實,猶如彭羅斯階梯一般,亦如如同莫比烏斯環、克萊因瓶,永無寧日,這才是生活,這才是史蒂芬·金。而抽離出核心用鏡頭語言解讀,這才是從文字到鏡頭最為重要的一點,而不是Shape Shifter而已。
▾《局外人》臺詞
END
Stephen King生平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King
文字版權屬作者所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