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觀87版紅樓夢有感
2023-08-01 23:27:49 1
二十年前,每蓬春節期間,總有不少的電視頻道播放《紅樓夢》。這些年,很少有電視臺播出了。好在有了計算機網絡,電視臺不播,可以在網上搜出來觀看,這也算是一個安慰吧。
近幾日,休閒在家,而且又臨近了春節,習慣使然,心裡邊不免再起了觀看《紅樓夢》的慾念。大大小小的電視臺都在播著新近拍攝的電視劇,沒有哪家想著把《紅樓夢》再次地回放。無奈之下,就到網上去搜。網上搜出來的電視劇《紅樓夢》有兩個版本,一個是87版的,再一個就是08年李少紅版的《紅樓夢》。
先看了幾集李少紅版的《紅樓夢》,感覺這個版本實在是不怎麼好:音樂不倫不類,毫無表現力;演員的表演呢,那就更是泛善可陳,林黛玉、賈寶玉、賈母、王熙鳳、劉姥姥等一幹主要角色都表演得很不成功;至於襲人,平兒,香菱等次要角色的塑造,也同樣是少血無肉!每看一集,都感覺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比學校裡的初中生們在教室裡演課本劇強不了多少。當初,李少紅版的《紅樓夢》在個某些電視臺播出之後,就極少聽到叫好的聲音;批評之聲卻不絕不耳。那時,因為沒有親自觀看過,所以,無權發言。現如今,在我親自觀看過之後,才覺得投資方以每集100萬的代價拍出的所謂「新版紅樓夢」實在算不得好東西。
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仍舊去看87版。
87版的《紅樓夢》,我看過不下二十遍了,然而,重新再看時,仍舊沒有膩煩的感受。這個版本實在是好哇!首先是演員們的表演,那真是「投入」呀!陳曉旭等人的表演自不必說了——她演繹的林黛玉空前絕後,恐怕再無人可以超越!就算是劇中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小角色,其表演者的表演也極盡其力,在這一點上,馬犯子「王逗腿」、獄卒張三等都可以為例。他們角色極為次要,鏡頭不過二三,臺詞也就那麼幾句,可是,他們的形像卻萬分得豐滿。事實上,87版《紅樓夢》裡的人物是個個豐滿的,是個個有血有肉的。
除了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外,音樂的製作也是讓87《紅樓夢》成為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四年前,中央臺視臺曾拍攝了一個綜藝節目,叫《紅樓夢二十年再聚首》。當時,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也參加了那個聚會,輪到他發言的時候,他講到當初的一個細節。當初,他為探春遠嫁那段戲編配音樂,一連幾日食不甘味,當他殫精竭慮寫出「一帆風雨路三千」曲的時候,他一個七尺大漢,竟趴在鋼琴之上泣不成聲。王立平為《紅樓夢》編配的音樂有十三支之多,每一支都是令人盪氣迴腸,飛淚如雨。
87版《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跟該劇的眾位編劇之才能也是分不開的。其中最引注目的應該是周嶺。2007年,應「海口講壇」之邀,周嶺曾經到海口講「紅樓」。周嶺回憶說,一九八一年中央電視臺青年導演王扶林被派往英國學習,看到BBC播放根據莎士比亞的六部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就想為何中國的古典名著就不能改編電視劇呢?回國後,他的想法得到中央電視臺時任領導戴臨風的肯定。一九八三年初,由周雷、劉耕路、周嶺組成了編劇組;一九八三年夏秋之間,中央電視臺臺長戴臨風、副臺長阮若琳主持召開了劇本大綱論證會,爭論的焦點,就是《紅樓夢》是一部怎樣的作品,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將怎樣解讀原著,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如何取捨等。七天會議,定下「忠於原著,重視續作」八字原則,將《紅樓夢》定性為「現實主義作品」,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透過「四大家族」的興衰,全面反映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七天會議」在原著與續作改編範圍取捨上,支持紅學界意見,認為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斷非一色筆墨」,定下八十回後「另起爐灶」的大方向。而周嶺恰恰分配做八十回後的編劇,代曹雪芹「立言」。周嶺似乎面對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可是,結果我們看到了:周嶺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得相當精彩。他所編創的前八十回以後的「續作」非但沒有使電視劇《紅樓夢》變「殘」,相反,由於他對劇情的精心策劃以及對對人物表現的合理的設置,反而使得電視劇更有了「經典」的質量。在這一點上,只要想想小紅,倪二,賈雲,劉姥姥以及那個令人噁心的賈雨村等人在最後兩集裡的表現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