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貴州一村有上萬個活死人墓)
2023-08-02 11:26:14 2
在2007年,有一部名叫《皇上二大爺》的電視劇中,有這樣的一幕,讓很多觀眾氣憤的同時,更多的是心痛。
一位70歲的老母親正在縫衣服,兒子和兒媳哭喪著臉,緩緩的走了進來,兒媳手裡還端著嶄新的一件壽衣。
兒子說:「娘,今天是您70歲生日,今天您該啟程了。」
老母親說:「兒子,兒媳,娘不是廢物,娘還能拾柴火、餵豬、做飯、縫衣服、哄孩子,娘不願意進養老閣啊!」
兒子說:「娘,孩兒也不願意啊!」
緊接著,兒媳說:「娘,家裡也是沒辦法呀,族長又託人捎話過來了,老祖宗的規矩破不了,人到70不進養老閣,怕是對後世的子孫有害呀」
老母親哭著說:「我都這把年紀了,我對後世子孫能有什麼害呀,為什麼非要把娘送到活棺材裡去呀?」
第二天,族長帶著一群人,將老太太強行抬進了棺材,送去了山上的養老閣。
也許大家看到這裡,會有一個疑問,這「養老閣」到底是什麼呢?難道是給老人養老的地方嗎?那為什麼這位老母親會說那是活棺材呢?
其實養老閣就是一個還沒有封口的墳墓,當家裡老人一到七十大壽,就得換上壽衣,吃過壽麵,躺進棺材裡,讓家裡晚輩子孫抬到養老閣,住進裡頭,度過百日餘生。
在這百日裡,家裡的孝子每天把大魚大肉送到養老閣,每送上一頓飯就會砌上一塊磚頭,直到封口砌死為止,一般百日過後,剛好將墳墓的封口填滿。而且絕對不能在百日之內出養老閣,否則被抓到之後,就直接將封口直接填滿。
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活生生的悲劇,兒女子孫眼看著母親被送入養老閣,卻無能為力,那種無奈和不舍的心情,著實讓人心疼,特別是百日期間,送一頓飯,砌上一塊磚,更是讓人難受,感覺就好像活生生的殺死養育自己的父母一般!
雖然這是電視劇中的劇情,其實,這種事情在古代的各地普遍發生,雖然名字不同,但是實際發生的事情都是類似的,古代的養老閣就是一種封建迷信的存在。
在明朝期間,養老閣習俗已經遭到廢除,但在一些偏僻的地方,還沒有割除這些陋習,甚至在當今的社會中,有一些地方依然保留著這樣的「養老閣」。
在現實中,在貴州省鎮寧縣蒙正村,卻有著上萬座的「活死人墓」,這與「養老閣」有著同工異曲之妙。
為什麼在蒙正村至今都保留著「活死人墓」,這背後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至今現存的活死人墓蒙正村位於貴州省鎮寧縣大山深處,四面環山,位置極其的偏僻,而這個村莊所住的村民全是苗族人,幾乎與外界隔絕。
在2013年,貴州電視臺的一個記者,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蒙正村,此次到訪的目的,本來是想採訪這個遺留至今的遠古部落,但是誰也沒想到,這次採訪卻無意中揭開了蒙正村「活死人墓」的神秘面紗。
當蒙正村的楊支書,聽說有記者來訪時,他顯得特別的熱情,不僅盛情款待了記者,而且還帶著記者遊覽了全村,介紹了他們如何做到與世隔絕,而且還能自給自足的生活一輩子。
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楊支書提出要讓記者去家裡吃飯,儘管記者再三推辭,還是無法拒絕當地人的熱情,只好答應了。
在去往楊支書家的路上,記者發現村子後面的山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一個又一個的小石洞,放眼望去,足足有成千上百個這樣的小石洞。
於是,記者就問楊支書,這些山洞是幹什麼用的,但是楊支書卻支支吾吾的沒有直接回答,並示意記者不要繼續問了,這引起了記者的警覺,他覺得這些山洞並不簡單。
於是,記者藉口還要拍攝一些村子的視頻素材,讓楊支書先回了家。
隨後,記者一行人來到了爬到了山坡上,看了看這些小石洞,都是空空如也的狀態,這些小石洞大約一米高,兩三米深,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都是用石塊搭建而成的,一看就知道,是人工砌成的。
那這些奇怪的洞穴究竟是做什麼的呢?
記者一開始還以為這洞穴是當地村民儲存糧食的窖洞,畢竟蒙正村還比較落後,沒有冷藏的冰箱,但是很快就推翻了這個猜測,因為這些洞穴都處在半山坡上,山上會流下很多的雨水,這些洞穴常年都是潮溼的環境,根本達不到儲存糧食的條件。
接下來,記者又有了新的猜測,雖然蒙正村地處大山,但是到了炎炎夏季,還是有很高的溫度,也許這些山洞就是人們避暑的窯洞。
為此,記者還親身鑽了進去,感受了一下才發現,這些山洞太憋屈了,人在裡面根本無法站立,只能躺著或者坐著,如果真的是避暑的窯洞,那為什麼不挖的大一點呢,很顯然,這個猜測也是說不通的。
那這些奇怪的洞穴究竟是做什麼的呢?作為一名記者,對一些新鮮的事物,他們充滿的極大的興趣,再加上楊支書的閉口不談,這也加大了他們的好奇心,於是,他們只好來到了楊支書家中,繼續詢問他有關洞穴的情況。
面對記者的追問,楊支書再次沉默了下來,始終不願意多說,記者只好作罷了。
在吃過飯後,記者一行人感謝了楊支書的盛情款待,正準備離開的時候,記者覺得帶著心中的疑惑離開,確實會讓他心有遺憾,於是打算最後一次向楊支書追問有關山洞的情況。
記者說:「楊書記,您幾次閉口不談,難道這些山洞真的有不為人知的事情嗎?在離別之際,楊書記可以解答一下我們的疑惑嗎?」
楊支書沉默了片刻,說:「也不是不能說,其實你看到的那只是一部分,另外幾處山坡上還有更多的這樣的石洞,全村加起來應該至少有一萬個這樣的洞穴,這些洞穴都是墳墓。」
一聽村支書的回答,這可把記者一行人嚇得夠嗆,記者汗毛都豎起來了,因為他去洞穴中一探究竟的時候,為了量洞穴的大小,還在裡面躺了躺,原來當時躺的竟然是墳墓。
可是害怕之餘,記者又意識到有所不對,因為他查看了幾十個洞穴,都沒有在裡面發現棺材,也沒有遺骸或者骨灰的殘留,而且這些墳墓甚至都沒有封口。
就算是提前挖好的墓穴,那蒙正村才1000多人,和山上一萬多個墓穴,也不成比例,很顯然,這些墓穴背後絕對有隱情。
於是,記者再次向楊支書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可是楊支書的回答,卻再次讓這些墓穴蒙上了神秘面紗。
楊支書說:「我只能告訴你這些洞穴就是墳墓,至於背後的原因,我不能和你說,因為這是我們部落祖先的秘密,一旦洩露,勢必會引起外界的爭議,所以請你理解。」
面對楊支書的拒絕回答,記者出於禮貌,也只好作罷,不再繼續追問了。
就這樣,記者一行人帶著疑問,只好離開了蒙正村。
專家分析當記者回去後,出於職業習慣,他還是對這件事久久不能釋懷,於是他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發現在古代確實有「養老閣」的存在,也就是文章開口介紹的那一幕。
這讓記者大吃一驚,蒙正村的那些墓穴難道就是古代的「養老閣」嗎?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活死人墓」嗎?為什麼至今都還保留著?楊支書到底在隱瞞什麼隱情?
記者為了一探究竟,還找到了貴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田玉隆,田教授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確實在很多地方存在「養老閣」的陋習,雖然各個時期的名字不同,但是實際發生的事情都是類似的,說白了就是「活死人墓」。
但是田教授還表示,各個時期的「活死人墓」,它存在的理由卻不同,都和歷史息息相關,為此他還向記者舉了幾個例子。
案例一:
在秦始皇年間,就有一種「六十換甲子」的說法。
在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的時候,民間還有很多前朝人士,試圖想推翻秦始皇政權,恢復前朝的盛世,秦始皇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於是下令將前朝古書全部焚燒,之後又下令將前朝的一些有學方士活埋,這就是當時的「焚書坑儒」事件。
可是即使燒了古書,活埋了這些有學方士,秦始皇還是不放心,年紀大的老人見識多,而且多數都懷念前朝舊制,也不能留。為了以防後患,於是他下了一道聖旨,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六十換甲子」。
這也就是當時存在活死人墓的原因。
案例二:
1974年山東萊州發掘了一座「活死人墓」(當地叫做丘子墳)。這座墓的墓志銘清晰記載,此墓始造於大元大德三年。
在元蒙統治時期,漢人被視為下等奴隸,可以肆意屠殺和掠奪,特別是在山東、河南、河北一帶,都是地荒人無的慘烈狀況,很多漢人都被殺害。
在這種情況下,漢人只能用極端的方式應對,與其成為奴隸被殺害,還不如自己有尊嚴的死去,於是就有了「棄老」說法,到了60歲,老人就要被送到深山的墓穴中,或者將老人放在一個瓦罐中,每天送一次飯,罐子頂部加一塊磚。如果一年後,老人仍然沒有死,就把通氣孔堵死,就算安葬了老人。
當然,這是當時漢人家庭的一種「約定」,不管是老人,還是子女都是認同的,也是在那種歷史原因下的無奈之舉。
案例三:
不止在我國,在日本和印度也曾經有過類似「活死人墓」的存在。
在100多年前,在日本信州的一個村莊,村子裡的男人一滿70歲,女人一滿69歲,就會被自己的兒女送到村子背後的山上去,在那裡靜靜的餓死。
據日本專家考證,當年村子裡確實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原因也並不是子女們不孝,而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窮。
這個村子一到冬天就幾乎與世隔絕,靠秋天收穫的糧食,全村人根本就熬不過大雪封山的寒冬。為了讓青壯年和孩子能夠生存下來,村裡的老人就能夠犧牲自己,讓自己活活餓死在山上。好把節省下來的口糧讓給年輕人。老人的兒女們雖然不想這麼做,可在殘酷的生存條件面前,他們也不得不妥協。
1958年,日本導演木下惠介專門為此拍了一個電影《楢山節考》來講述過去日本「棄老」的故事。
據田教授說,每個時期類似的習俗,都有不同的歷史原因,對於蒙正村上萬座的墳墓,基本可以確定就是「活死人墓」,但是具體是哪種歷史原因,可能只有蒙正村的村民,才能揭曉秘密。
村支書揭曉答案於是,記者再次來到了蒙正村,找到了楊支書。
也許是看到了記者的再三堅持,也許是楊支書放下了曾經的擔憂,他終於承認了那些墓穴就是傳說中的「活死人墓」,同時也說出了蒙正村深藏上千年的秘密。
原來在華夏文明史上,有三大消失的古國,分別是樓蘭、大理、夜郎。
歷史上關於夜郎國的資料非常少,也不知道其成立於什麼時候,因沒有相關文獻,所以不得而知,最早在《史記》中有少量記載,其疆域大概就是貴州和貴州周邊一些地區,在當時算是比較強大的小國了。
但是因不聽當時的西漢王朝的調配,被漢成帝所滅,這個國家就此滅亡,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夜郎國的後代,只能逃到今天鎮寧縣的一出深山裡隱居了起來。
到了三國時期,經過幾百年的修生養息,夜郎國餘部也漸漸強大起來,一直想找機會想要東山再起,而孟獲就是夜郎國的後代。
說起孟獲,大家應該很了解,他就是《三國演義》中那個讓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也就是現在當地苗族部落的祖先,如今蒙正村的很多村民家中還供奉著孟獲的石像。
孟獲被七擒七縱制服後,他對諸葛亮算是徹底服氣,但也是僅僅針對他一人而已,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孟獲又開始蠢蠢欲動,他的後人更是一心想擺脫蜀漢的統治。
那時候,蜀漢的皇帝是劉禪,他為了為了鞏固蜀漢的政權,以免夜郎國後人繼續惹是生非。於是決定效仿秦始皇時期所謂的移民政策,將他們流放到今天的陝西漢中一帶,表面上說是流放,其實就是客死他鄉,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於是孟獲的後人決定,與其讓老弱病殘的族人客死他鄉,還不如讓他們落葉歸根,提前死在自己的家鄉。
所以,在被流放之前,部落就挖了很多的墓穴,讓老人和孩子以及婦女躲到了墓中,這樣,這些老弱病殘和婦女就是靠著活死人墓,躲過了一劫,等到官兵走後,他們才從從活死人墓中爬了出來。
就這樣,被朝廷逐漸遺忘了,他們就在鎮寧縣的深山裡,一直存活了下來。
為什麼對外保密?在之後的幾百年間,蒙正村一直保留了「活死人墓」的習俗,一旦有哪家老人生重病或者命不久矣了,子女們會聚在一起商量老人的後事,這裡的「後事」並不是辦葬禮,只是簡單的擺一桌宴席,為老人提前準備喪事。
然後把老人送到後山上的石洞裡去,墓室裡還會用石塊搭建一個高臺,上面放上一些食物和水,供墓中的老人取用。
接著子女們就把洞口堵上,只留下一個小氣孔,方便空氣流通。如果活死人墓中的老人是男子,氣孔會被留在左側,如果墓中的老人是女子,氣孔會被留在右側。
當老人把墓中所留的食物和水都用完了之後,老人就只能躺在活死人墓中,靜靜等待死亡的降臨。等老人真正去世之後,親屬會再次上山,把老人的遺體抬出來,再按照當地的習俗進行土葬。
既然已經隱居在深山中,後來也很安全了,為什麼還要保留這種習俗呢?
其實有兩點原因,首先是在封閉的深山中,他們的醫療條件很落後,很多老人得了重病後,只能在家等死,為了讓老人儘快結束病魔的折磨,提前進入活死人墓,也算是一種解脫。
其次呢,保留這種習俗,也是為了祭拜祖先,讓後人一直記得祖先的歷史,要不是當時躲進活死人墓的決定,他們早已沒有了後代,也算是為了讓後代銘記歷史的原因。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近百年裡,蒙正村已經摒棄了這種陋習,雖然還有對祖先的信仰,但是這種「活死人墓」的習俗已經名存實亡了,只留下了滿山遍野的空墓穴。
當記者聽完蒙正村楊支書的話後,才恍然大悟。
楊支書還說,為什麼不想對外人說起這些「活死人墓」,就是怕外界對他們產生誤解,大家只要一聽到「活死人墓」,都會聞聲色變,但是他們早已摒棄了這種陋習了,希望大家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
等楊支書說完一切後,他深深的長舒了一口氣,也許是心中多年的擔憂,終於說了出來,也算是一種解脫了。
#真知新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