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作文【新】
2023-08-02 11:20:49 1
帶著求知和探究的心,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長徵的紀實文章,逐漸地,我了解和加深了認識,被英勇的紅軍大無畏精神所感染。
長徵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作文一:
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無論在當時、現在還是將來,長徵都是一部悲壯慷慨的英雄史詩,一個永遠令人驚嘆的奇蹟。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兩年間,中國工農紅軍用腳步丈量出勝利的徵程,轉戰大半個中國,行經15個省份,翻越20多座高山,渡過30多條河流,穿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溼地,在「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困境中,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創造了前無古人的英雄壯舉,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長徵精神是什麼?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徵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
長徵的勝利,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徵程。為抗戰的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不應忘記,這是一條灑滿鮮血的犧牲之路,無數革命先烈在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上過早地倒下了,把熱血和生命獻給了未來的共和國。
80年間光陰飛逝,當長徵成為傳奇,長徵精神已成為我們心靈高地上閃光的燈塔,引領滋養著一代代中國人,為祖國的繁榮而奮鬥,為民族的復興而拼搏。
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總目標,實現兩大目標的徵程就是我們的新長徵。在這裡,讓我們重溫全軍僅存的一支整建制師的西北紅軍部隊代代相傳下來的「黨的利益永遠在第一位」的忠誠;專家學者以他們的視角為我們闡釋了長徵精神的豐富內涵;曾參加過長徵的老紅軍王邦玉以飽滿的激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長徵故事;紅軍的後人講述了先輩的難忘事跡;來自多個行業的作者,更以他們感懷的文字,向長徵精神致敬。
重溫8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就是讓我們以長徵精神凝聚信念信仰,凝聚全疆各族人民的信心和智慧,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在天山南北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長徵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作文二:
在長徵故事的耳濡目染下、在紅軍父輩性格的潛移默化下,卜谷家庭逐漸形成了清正廉潔、堅韌不拔,艱苦奮鬥、團結互助的紅色家風。伯父從遵義到延安,從山西被敵機轟炸致雙耳殘疾到新中國成立後卸甲歸田,康克清為伯父改名這件事,一直勉勵著伯父每時每刻不忘共產黨員的宗旨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為自己的名字作出最好的詮釋。三年困難時期,伯父帶頭嚼野菜、咽糠團,主動為政府分憂。他說,比起長徵途中爬雪山過草地強多了。因為家中生活一直比較清苦,伯父就帶領全家起早摸黑墾荒造田,糧食蔬菜基本自給,還在200多米長的河灘上栽種了千餘棵樹苗,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小樹長大成林,成為家鄉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種紅色家風體現在卜谷身上尤其明顯。卜谷說:「紅色家風早已融入了血脈。」他一生所信奉的「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做事」,正是「清正廉潔」家風的傳承。創作的《紅軍留下的孩子們》,作為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他曾前往北京3次、上海1次、福建3次,走遍贛南大地,且大都是自費採訪。
那年,在得知興國縣池煜華70多年守望紅軍丈夫的事跡後,卜谷前往採訪的途中,殘疾的腳被絞在摩託車後輪裡面,穿著的皮鞋被撕碎,鑽心的痛使他暈了過去。在病床上躺了4個多月後,傷痛稍輕,卜谷便掙扎著再次踏上採訪路。正是父輩們堅韌不拔的意志,激勵卜谷採訪池煜華八九次,寫下《紅軍留下的女人們》一書,並與池煜華結下不解之緣,池煜華認卜谷為「兒子」。池煜華離世後,卜谷還趕往奔喪,在池煜華身上覆蓋上一塊大紅被面,上書:「永遠的池煜華媽媽」。
卜谷對一些青年文學愛好者給予幫助,引領他們走上紅色創作之路。在廣東務工的張桂明,就是在卜谷的幫助下走上紅色創作之路的,最近他的紅色題材長篇小說《金畫眉》將出版發行。
長徵故事激勵我前行書信作文三:
紅二十五軍在長徵途中仍有不少革命先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血戰獨樹鎮」一仗就有百餘名將士英勇獻身。從泌陽縣烈士陵園到獨樹鎮七裡崗人民英雄紀念碑,再到紅二十五軍長徵紀念碑,一座座紀念碑、一塊塊墓地,都在默默訴說著革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也正是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通過聆聽他們的故事,也讓我愛國、愛黨的信念更加堅定,勇往直前、無私奉獻的意志更加堅強。
沈洋感慨地說:「我們要以先烈為榜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用筆和鏡頭弘揚長徵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劉洋說:「這次採訪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河南大地的淳樸鄉情和發展活力,我們要牢固樹立網絡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深入長徵沿線革命老區,宣傳好紅軍長徵的偉大曆程,講好長徵路上的感人故事,激勵大家不忘初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了解歷史、知悉社會,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國情,才能在現代化建設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中體會到時代的脈搏和應該承擔的責任。有人認為精神是飄渺的,但其實精神物化在我們身邊,在前人的足跡裡,在後代的傳承中。青年人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樹立一種精神指引,與時代同行,與長徵精神同在。
長徵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