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海廣播的故事(與共和國同頻共振)
2023-08-02 11:56:52 1
201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迎來70周年。與新中國同齡,與新上海同日誕生的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櫛風沐雨70年,始終以傳播向上的力量為己任。
3月18日起,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在各頻率推出《與共和國同頻共振——紀念上海人民廣播電臺70周年系列音頻》,重溫曾經迴響在上海天空的廣播的聲音。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官微同步圖文呈現,也歡迎你通過阿基米德和話匣子FM收聽。
現在,請把耳朵交給我。
因為,收音機響起的地方,總有故事發生。
上世紀90年代,上海的住房、交通、就業等民生問題非常突出。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後,上海各行業的改革進入力度最大的關鍵時期。面對當時新成立的東方廣播電臺的競爭態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同志們開始思考,廣播如何捕捉改革中的時代氣息?能否開設一檔真正體現民眾聲音的節目呢?
韓正做客《市民與社會》
節目的創辦人之一,時任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部副主任陳接章回憶:「(當時)這方面的渠道平臺還不夠多,所以我們就想到,廣播節目能不能出來充當這麼一個小小的角色?」
懷著這樣的初心,上海廣播史上第一檔有市民電話參與的直播訪談節目——《市民與社會》在1992年10月26日開播了。
節目開播後第十天,當時主管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夏克強副市長來到《市民與社會》的直播室,和市民對話「乘公交車困難」的話題。
黃菊做客《市民與社會》
徐匡迪做客《市民與社會》
《市民與社會》開播一年零四個月時,就有市長和7位副市長同市民「空中對話」11次。而到了2000年,《市民與社會》「市長熱線」專欄在全國首創,上海市市長每年在電波中與市民對話成為常態。
楊雄做客《市民與社會》
應勇做客《市民與社會》
「官民對話的橋梁,公眾意見的論壇」,在《市民與社會》這個平臺上,數以萬計的市民聽眾發表了他們對於上海城市發展、社會變革的看法和建議,每年上百個實際問題得到回應和解決。而每天中午12點打開收音機,收聽《市民與社會》,也成了很多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
2015年,時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參加《市民與社會》「對話區委書記」全媒體訪談
2018《市民與社會》對話區委書記
伴隨著《市民與社會》節目的成功,東方廣播電臺《今日新話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政風行風熱線》、《民生訪談》、《對話區委書記》等政務訪談陸續出現,歷任市長、區委書記、區長和各委辦局負責人都成為節目嘉賓,一個從點到面,由縱及橫的民生對話平臺在城市上空構建。
生動有趣的區委書記「表情包」
《市民與社會》歷任主持人
如今,隨著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融媒體傳播的不斷深化,視頻、圖文直播、表情包等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融入到政務訪談之中,政府官員和普通市民之間的連結愈發真切、及時、生動。廣播,真正成為政府與市民的溝通橋梁。
撰稿、製作:崔翔
播音:金蕾
編輯:薛晶婧、吳桐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