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我國經濟特區建立(鄧小平與我國經濟特區建立)
2023-04-22 22:09:06 3
建立經濟特區,鄧小平是積極倡導者,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搞活經濟的一項戰略舉措。建立經濟特區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辦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會後1979年1月,鄧小平同志同工商界領導人談話時說:「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吸收外資可以採取補償貿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營,先選擇資金周轉快的行業做起。當然,利用外資一定要考慮償還能力。」
1979年4月,鄧小平同志與在北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廣東省委領導等同志談話時指出:「你們上午的那個匯報不錯嘛,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一個特區,怎麼樣?」「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根據鄧小平的倡議,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決定,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
「對外開放是一個戰略問題」
1983年7月8日,他對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說:「要擴大對外開放,現在開放得不夠。」「這是一個戰略問題。」1984年初,鄧小平到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考察。鄧小平考察回京後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我們還要開發海南島,如果能把海南島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勝利。」
1984年3月,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後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行政區。這是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步驟。到1984年底,全國共對外開放99個城市、130多個邊境貿易站口。1985年2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泉州、漳州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從而,使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建立經濟特區政策是正確的成功的
1985年以前,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主要進行以創建投資環境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從1986年起,致力於發展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農牧漁和旅遊業並舉的外向型經濟。通過對前期建立經濟特區工作的總結,鄧小平對於開辦經濟特區更加充滿信心,1985年8月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特區的經濟從內向轉到外向,現在還是剛起步」。「現在我要肯定兩句活,第一句話是,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第二句話是,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總之,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但在開放過程中要小心謹慎。」1986年8月,鄧小平在天津視察時又說:「對外開放還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問題。」
1987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談話中明確指出:「現在我可以放膽地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懷疑都可以消除了。」
中國經濟特區快速發展舉世矚目
經濟特區歷史證明,鄧小平關於對外開放思想是英明決策。從1980—199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的建設已經十年了。這十年,是探索和開拓的十年,也是進步和發展的十年。特區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十年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86.85億元,新開發土地面積近80平方公裡,興建了一批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到1989年底,累計建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178個,佔全國外商投資項目的26%;實際利用外資31.2億美元,佔全國的25.7%,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目前已佔深圳、汕頭特區工業總產值的63%以上,廈門已接近一半,珠海也達30%。1989年深圳等四個特區的工農業總產值達227.17億元,比建特區之初增長14.6倍,平均年遞增率為32%;己建成投產的工業企業達3000餘家,特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從辦特區之初的550元增長到3000無左右。據統計1989年深圳等五個經濟特區,外貿出口總值達37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9%;1990年前三個季度,出口額力55.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4%,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特區生產的產品已有60%用於出口,出口商品達800多種,並湧現出近百家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向型企業。
深圳,昔日的邊陲荒灘小鎮,如今已是一座新型外向型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經濟產生了飛躍。全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生產總值、預算內財政收入,平均每年以48.3%、24.9%、69.2%、59.8%高速遞增,1989年分別達到97.8億、5600元、214.5億、18.77億元。年累計完成基建投資182.53億元。竣工面積2206萬平方米。開發新城區61平方公裡,能源、交通、電訊、供水、排汙等建設初具規模。工業產值、出口總值平均每年以69.2%、725%遞增,1989年分別達到116億元、21.74億美元。十年來,全市共與外商籤訂各種協議合同6922項,協議投資55.9億美元,實際投資27.9億美元。三資企業2585家,「三來一補」企業5000多家,內聯企業3900多家,形成了深圳外向型經濟格局,經過十年的建設,深圳工業出口產值已達68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58.4%;出口的工業產品已佔出口貿易總額的73%,其中,深圳產品在出口總產值所佔比例已達63%。
珠海經濟特區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創造了一個比較好的投資環境;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昔日經濟落後的邊陲漁鎮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1981年11月,汕頭經濟特區創建時,面積僅為1.6平方公裡,切成5小塊逐片開發,昔日的荒灘、沙丘、爛泥塘,已初步建成以工業為主,以外資為主,以出口為主的綜合性外向型新城區,現有6個工業區和5個商業住宅綜合區,工業產值從1982年的40萬上升到1991年的35億元。特區自產產品的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外匯基本平衡。三資企業產品80%出口。已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設廠,產值約佔特區工業產值的70%。從1991年11月1日起,汕頭特區正式擴大到全市(234平方公裡)。
廈門是我國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廈門經濟特區建立十年來,經過廣大於邵和群眾的艱苦努力,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商和港臺客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上千家新企業辦起來了,成群的高樓大廈建起來了,商業貿易繁榮起來了,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各業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對帶動閩南地區、加快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推動海峽兩岸的經濟交往,促進祖國統一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