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陰陽五行的基本概念)
2023-08-02 02:03:56
什麼是五行學說?什麼是陰陽學說?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注釋的。
[第二種觀點]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 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什麼是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五行相生、相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陰陽五行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陰陽五行 大綱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陰陽五行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從前面的 敘述中已經可以明白,陰陽本來就蘊含於氣之中。一氣流行,無極而太極,太極的動靜產生陰陽,陰陽又推動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運動變化。五行,是用來概括世界上幾類基本要素的範疇。它們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並非僅僅指這些具體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們為基本框架,或者說以之為思維模型,將一切現象分成基本的五大類。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
陰陽學說產生於夏朝,它是我國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今天的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領域,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徵。任何一個具體的事我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範疇,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根據其特徵,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應全面領會五行的真正內涵。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就是陰陽的兩個方面。相生相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無論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了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相互牽制。當不能相互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出現了新的變化。
五行相生、相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幹地支與陰陽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幹:乙、丁、己、辛、癸
陽天幹: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陰陽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
五行生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陰陽五行主要是什麼?
陰陽五行指構成世界的5種基本物質,主要是:金、木、水、火、土。這5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陰陽五行理論是什麼?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運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陽」代表積極進取的一面,「陰」代表消極退守的一面。陰和陽之間的矛盾作用,推動了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了幹變萬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醫學家運用這種思想。藉以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尋求戰勝疾病的診斷、治療途徑,就逐漸發展成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中醫理論體系裡,是中醫學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法則是貫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是生長衰亡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和把握萬事萬物的根本方法和準繩。所以治病也就必須抓住這個根本。
《內經》根據陰陽矛盾法則,結合當時我國天文、曆法、氣象、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最高成就。對醫學領域中的許多問題都作了充分的論述,比如:
從解剖的角度認為:男是陽,女是陰;背是陽,腹是陰;外是陽,內是陰;腑是陽,髒是陰等等。
從生理的角度認為:氣是陽,血是陰;動是陽。靜是陰等等。
在病理上認為: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樣複雜,歸納起來不外是陰陽偏勝偏衰兩種傾向,就是說陰勝就陽病,陽盛就陰病,陽氣勝就熱,陰氣勝就寒。而且這種偏勝偏衰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反常現象。總之,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氣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在診斷上提出了根本原則,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體各方面的情況,然後抓住陰陽這個綱進行分析,以便判斷疾病是表證、熱證、實證(陽證),還是裡證、寒證、虛證(陰證)。
在治療上也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基本法則。謹慎地診察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而後加以治療,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總之,陰陽學說講的不是具體的生理、病理知識,而是用以指導人們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古代的五行學說主要是用來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運動變化規律。醫學上一直繼承這一學說的合理因素,主要用來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跟外在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繫,以及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係。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歸類」。所謂「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由於這五種物質各具有不同屬性,後來人們就把凡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歸於一類。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發、柔和。春季草木萌生,顯現了一種生發條暢的氣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屬木行。同樣,由於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徵著春和木的特性,於是肝在五行中也屬於木湖天春色行。又由於中醫學上認為肝和膽是表裡關係。而肝又開竅於目,所以膽和目在五行中也屬於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徵相關的春、肝、膽、目等等就都歸在本行裡。這樣擴展開去,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按五行歸為五大類。這裡只是舉出了五行歸類的一小部分,繁衍開去還可以舉出許多。五行歸類表明,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和自然之間有複雜的內在聯繫。
其次還要懂得五行生剋關係。「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思,「克」,含有制約、阻抑的意思。以五臟為例,按照五行歸類,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生的關係: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剋的關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況下,相生中寓有相剋,同時相剋中又寓有相生。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保證了人體內部器官運動的相對平衡。一旦這種正常的生克關係遭到破壞,一髒有病,就會牽連其他臟器受害。
應該指出,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學家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對於人體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部器官相互關係的一種概括性理解,這種在五行生剋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五臟疾病轉變的理論,對後來中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張仲景就根據這種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醫生的意思)的重要觀點,他說:「肝臟有了病變,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響到脾臟,就應當先治脾。」後世的許多醫家又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五行生剋的道理,創造了許多治療經驗。如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滋腎水以涵肝木」、「壯腎水以制陽光」、「扶土抑木」等治療原則,這些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疑難病症。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行學說的運用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最主要的內容是:啟示人們從整體方面去把握整個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並從這個高度上去認識人的生命運動規律和它跟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具體聯繫,這正是整個中醫理論的精髓。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和合理性(這是主要的方面),不僅為幾千年中醫發展所證明,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得深刻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