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有感
2023-08-01 21:38:58 4
今晚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由中央紀委、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講述紀檢監察幹部隊伍建設的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第一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感慨頗深。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紀檢幹部,雖然位不高,權不重,但身在同一個系統、同一個「戰壕」,專題片講述的那些違紀人員的所作所為及其結局和教訓,卻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和汲取。看過之後,我感悟頗多。
一、紀律是黨員幹部和囚徒之間的一線之隔
之前就曾看過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魏健被帶走調查時,「形象比較正面」的他掩面而泣,涕淚橫流的樣子,那幅畫面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次專題片中,魏健滿頭雪白的頭發現身,其形象再次深深地震撼了我。「在被帶走調查後,魏健一夜白頭」。他用「錐心之痛」來形容自己的悔恨。其實,有著錐心之痛的何止是他一人。所有被查處的違紀違法幹部,案發前和案發後,整個人的精氣神沒有不發生變化的,幾乎都可以用羞愧、落寞、憔悴、枯槁來形容。一名黨員幹部,如果不守紀律,就是對組織和集體不忠誠,不忠誠的人在戰爭年代多成為貪生怕死的叛徒,叛徒是最不可饒恕的。把自己從一名受人尊敬的黨員幹部變為讓人嗤之以鼻、心生厭惡的貪腐分子,原因基本就是一個——不遵規守紀,將紀律視為兒戲,在法紀之間穿梭,還以為自己很高明,結果往往是咎由自取,把自己作死。
二、自律勝於一切監督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紀檢監察幹部,是黨的忠誠衛士,手中握有監督執紀問責的權力,職責神聖,使命光榮。遺憾的是,有的人卻將這一職權當作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將紀檢監察部門當作特殊領域、特殊崗位,肆意妄為,僥倖妄為。「中紀委這地方,誰查中紀委啊?」在這種特權思想、僥倖心理的驅使下,使自己一步步偏離了正道,走向了深淵。紀檢監察幹部沒有天然的免疫力,紀委更不是保險箱。遺憾的是,有人恰好把紀檢監察部門當作了安全地帶,認為身在紀委,就無人監督自己,就可以為所欲為,就可以偷偷摸摸搞一些蠅營苟且的事情。這樣的人混在紀檢隊伍裡是紀檢人的悲哀,是紀檢隊伍的恥辱。組織和人民給了我們信任,我們就應該自覺遵守黨紀國法,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不辜負組織的信任、群眾的期盼。自律,勝過一切監督。管住自己的身心,控制自己的欲望,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也才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
三、打鐵須先硬自身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解決好誰來監督紀委的問題,要嚴防「燈下黑」,清理好門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談話函詢218人,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談話函詢5000人次,組織處理2100餘人,處分7500人。」這組數字充分說明了反腐無禁區,印證了誰來監督紀委這一命題的必要性,也證明了紀檢監察部門不迴避問題、清理門戶的決心。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鐵的人首先要成為鐵打的人。雖然我們基層紀檢監察幹部並非身居要職的領導,不可能存在太多的個人利益輸送問題,但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因為有崗位就有職責,有職責就有權力,不能正確運用和行使手中的權力,工作偏離組織和人民的要求;有的因為個人不夠乾淨,致使胸中沒有正氣和底氣,工作起來畏首畏尾,不敢監督;有的能力不足,不會執紀,濫竽充數。等等問題,不僅影響監督執紀效果,而且影響紀檢監察隊伍形象。如果紀檢幹部自身不夠硬氣,遇到問題自己首先就蔫了、軟了,那還怎麼監督?對違紀違法行為哪裡還敢大聲呵斥?恐怕早就縮成一團,躲在一邊了。因此,每一名紀檢監察幹部都必須不斷強化自身建設,不當監督執紀隊伍裡的南郭先生,真正把自己鍛造成鐵打的人,最終當好打鐵的人。(景谷紀委陶智蘭)